认清竞争的严峻性

2012年01月04日 06:56   来源:长江日报   王亚欣

  国家中心城市布局,东西南北皆有,独缺中部。由中部中心城市迈向国家中心城市,武汉有基础、有条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领先中部的经济实力、全国前列的科教实力、承担“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和自主创新示范国家使命,是我们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底气。

  但将这些优势放诸城市竞争的大背景中,紧迫感油然而生。如果有人问武汉最独一无二的是什么,也就是核心竞争力何在,我们可能很难斩钉截铁地给出答案。必须看到,我们的各项优势无不处在激烈胶着的竞争态势之中,甚至中部地区,都难言绝对领先,稍有懈怠,便会落于人后。

  武汉是全国经济地理中心,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天然的地利,决定了我们在交通通达能力上有无法企及的先决条件。在提振内需的战略转型中,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内陆开放第一城,都是立足实际,有的放矢。但仅此优势而言,武汉也不是高枕无忧。在铁路时代,陇海、京广线的十字交会,使郑州的陆上交通一度优于武汉。未来五年,郑州更有着宏大的交通规划,重拾九省通衢甚至成为九州通衢,两城之间竞争关系明显。而在港口和航空吞吐量上,长沙目前超过武汉。

  武汉的经济实力在中部地区居优势地位。地区生产总值已跨过6000亿台阶,迈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但在中部城市之间,武汉并未与其他城市拉开差距,长沙的地区生产总值紧追武汉,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中跃居第7位。在对未来五年工业总量的预期中,武汉、合肥两地都指向了15000亿元,长沙的目标是超过14000亿元,郑州是12000亿元。武汉在发展速度上也未表现出明显优势,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五的位置并不牢固。与一些在经济总量中未超越城市相比,武汉的工业比重不占优势,甚至处于劣势。

  科教被认为是武汉的传统优势。武汉科研院校、高等院校数量众多,但除了地理位置上归属武汉外,并不一定能有效转化为武汉发展的内生动力。科教成果能否与武汉经济相联系、人才培养能否服务于武汉建设,这都是对武汉预期发展的考验。

  创新能力被看做武汉未来发展的助推器。东湖高新区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里诞生过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却没能诞生柳传志式的人物、没有联想式企业,缺少全国性品牌。

  武汉虽然承担两项重大国家使命,在全国战略中的地位重新凸显。但必须看到,协调平衡发展的方向之下,全国一盘棋之局已然形成,任何区域和城市都难以独享政策性优势,靠政策洼地而使资源汇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代人的使命。“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号不是天然形成,不是靠中央发文,更不是自我嘉奖,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使武汉的整体实力达到相应水平。认清竞争的严峻性,就是要破除盲目自大或妄自菲薄心理,将武汉的未来前景落脚在踏踏实实的努力中。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