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成了媒体关注和坊间议论的人物。
事发12月24日周其凤在湖南长沙市一中的一次演讲。次日,这次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讲被当地一家媒体以《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为标题进行报道,多家网站进行转载,从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批评。
据事后媒体求证和现场听众的反映来看,这篇报道讲述的并不是周其凤演讲的原意,而是“断章取义的歪解”。周其凤在谈到对美国教育的看法时,称“美国的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或者说优秀的美国公民,这是很成功的……但如果是从我们现在是个地球村,在培养世界公民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美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周其凤显然不是在“灭他人志气,长自己威风”,新闻报道掐头去尾提炼出“关键词”,给公众以误导。
现在,事情算是弄清楚了,也可以说是媒体自己为自己辟谣了。如果满足于此,媒体功能的实现还不算充分,以真实为生命的媒体若把这看作无伤大雅,实在令人担忧。
这难道是记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有限?一个人说了什么话,他的意思何在,真实语境是什么,一个媒体从业者不会没有基本的判断。“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观点,无疑锋芒毕现,也必定撩拨公众情绪,影响甚重,这句简单的表达无疑暗含了记者的主观取舍与价值观念的凸显,体现了媒体对于权力拥有者的某种隐含意念。
人们越来越依靠媒体作出判断,媒体信息失真,真实的判断就无从作出。一个信息失真的媒体,等于是把真实放在了第二位,进一步说,传播耸人听闻的事实与制造耸人听闻的效果,还不是一回事。前者起码还有事实基础,而后者为求效果,为“眼球效应”,就会有意在标题上夸大其词、在细节上过分展示,使得一些普通事件被加工、渲染、歪曲,或者事实被选择性传播。在偏离真实的轰动性事件之后,社会情绪的焦虑必呈几何级数增长,负面影响难以预估。
媒体指呈社会问题、监督权力问题,向有坚持,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对待自身问题上,相对轻柔。近些年来,媒体自身失范的事件已不鲜见,真正引起深刻反思乃至体制性更正的少之又少。除了违法犯罪,被追究法律责任,那些丧失媒体人职业操守的从业人员,有多少被媒体行业自身清除的?又有多少犯了媒体客观公正之大忌的新闻传播机构彻底予以救治的?
我们处在信息海量的时代。在一个人人都可自由充分表达意见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是信息发布的终端。大量的信息并未使信息表达的质量与表达的效率正相关,我们不能靠增加媒体的数量,增强媒体自己对自己的辟谣效力宽容媒体自身的问题。
媒体与大多数行业一样,都有现实世俗的一面,但媒体自诞生始,就被赋予了永恒的使命、追求与理想。把这些理念拉低,媒体自身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必因此失去美好与希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