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新华网在《上海大力践行“文化民生”,为百姓搭建安放心灵之所》的报道中介绍。近年来,上海大力践行“文化民生”政策和举措,倡导把人文关怀与服务大众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日前,上海市委办公厅、市府办公厅联合出台《上海市关于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以政策倾斜、资金补贴等方式,促进上海基层社区文化工作迈入新一轮的大发展。
不仅仅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东方”命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扎根”于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焦扬说,一条“东方文体资源配送链”已经形成,海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正以集约化的管理方式、菜单式的配送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统计显示,2005年至2010年底,上海东方宣教服务中心共采集、制作、配送DVD、书报刊、学习资料等物化类宣教产品上千万件,组织并配送戏曲、综艺等400多个品种的文艺演出5996场,放映爱国主义题材优秀电影1190场,策划组织各类经典艺术讲座212场,直接受众1780多万人次。以此同时,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年接待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透过这些数字,却能让人感到,上海大力践行“文化民生”的政策和举措是很可贵的。一方面,上海大力践行“文化民生”的政策和举措,顺应了都市百姓的文化和精神需求。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而民生问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在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然而对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上海,民生问题可能还体现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层面上。正因为此,笔者感到,上海大力践行“文化民生”的政策和举措,努力满足百姓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为基层群众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另一方面,上海大力践行“文化民生”的政策和举措,体现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要求。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在思想文化层面,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更好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牢固思想基础,这是时代发展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的新课题。在这种前景下,上海大力践行“文化民生”政策和举措,将文化惠民与城市居民的心理疏导相结合作为创新之举。近年来,不断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网络体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不仅在全市大中小学配备了心理教育专兼职教师,还探索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由于这些创新之举体现着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要求,自然也是难能可贵了。 最后,上海大力践行“文化民生”的政策和举措,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用文化来“兴国之魂”,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全民共享文化,已经成为与国魂息息相关的宏大战略,事关民族精神与国民素养以及国家发展走向。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大力践行“文化民生”的政策和举措,并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这不仅关乎文化设施和项目等硬件建设,对接文化领域的民生需求,为基层群众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而且也将有助于提升一座国际都市的幸福指数和塑造更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笔者感到,上海大力践行“文化民生”的政策和举措,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