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生”虽是新提法,其理念和行动却早已“溶解”于广东各项文化建设工作之中——低票价高质量的“九艺节”、“文化惠民工程”等,莫不如是。
“要牢固树立‘文化民生’意识,把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放在与就业、教育、卫生等同样重要的位置”……刚刚闭幕的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决定,其中首次提出了“文化民生”的概念并进行了细致的工作部署。
“文化民生”理念在广东的形成和明确提出,体现了广东对文化强省建设在民生领域的精准把握。一方面,它道出了我省文化公共服务领域的现状。成绩有目共睹——文化投入逐年增加,文化消费有序增长,2004年到2009年间,全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娱乐文化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2%、11.3%,整体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和收入增速。不足也必须直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质量不够高,公益文化机构活力不足,文化建设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另一方面,更针对现有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从全局上找准了今后需要重点着力的方向,并提出了操作性很强具体路线图。
选择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提出“文化民生”的重大命题,更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体现了广东对现阶段全省科学发展工作新发展、新形势的精准把握。
其一,从发展阶段来看,随着人均GDP已接近6000美元,广东已悄然进入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文化需求更加旺盛的新层次。及时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说明广东在“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征程上更加注意均衡与全面。
其二,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上看,“人”的福祉才是根本,而文化公共服务正是百姓幸福感不可或缺的组成因子之一。物质享受是有限度的,而精神享受是无限度的,而且后一种享受“绝不亚于甚至大大高于物质享受带来的愉悦”——因此,对于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而言,提高百姓幸福感和文化享受,必然是未来工作的一个重要关注。
其三,再从相对实用主义的角度看,文化是民族之魂,没有先进文化的支撑,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同时,文化唯有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激活基层的巨大文化创造力,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另一方面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开拓文化创作、生产的更大市场。
可见,“文化民生”固然是一个新鲜提法,事实上其理念和行动却早已“渗透”并“溶解”于广东各项具体的文化建设工作之中,文化惠民的根须早已在广东科学发展的肥沃土壤中得以舒展——从处处尊重市民文化需求、低票价高质量的“九艺节”,到“文化惠民工程”的全面实施,莫不如是。
而今后,这种文化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强。这次省委全会已经作出全面的工作部署——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体系,降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要全面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努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要大力扶持和促进文化艺术繁荣,鼓励艺术家和创作人员凝神聚气、深入基层、深入民间,在时代发展大潮中寻找创作源泉……
让普通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享受物质文明又享受精神文明,以这样的思路统领文化强省建设,广东必将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