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而圆梦计划关于“考生资格”的一段表述引发广泛争议: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没想到,对于“三代无大学生”这条要求,有网友直呼“雷人”,也有网友大声力挺。(10月30日《广州日报》)
显而易见,“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这一规定剑指教育不公,是平衡教育资源的一种尝试,更是对“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现状的积极回应。相当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落后,唯以读书跳农门的现状,这种规定无疑为学习成绩优秀且家庭出身贫寒的学生开辟了一条特殊通道,这也是让人动容之处。
“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初衷或许是源于这样的一种现实,即三代之内有大学生的家庭大都完成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蛙跳”。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一规定仍存隐患,“三代之内无大学生”是指直系亲属还是整个家族,作为一个走出大山的农村娃,我深知现实的复杂,有时候一个家族虽出过大学生,但对于多个家庭的命运而言并无太大改观;再者,当下一个贫困之家培养出了两个甚至三个大学生,面对贫困的家庭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他们并没有多少优势,相反为了上学而债台高筑。对于他们,特惠通道又将造成新的不公。
更进一步将讲,这样一个规定的出台虽带有一刀切的僵硬色彩,但是相关的质疑却都呼唤着理性制度的出台,也对“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提出了新的期冀。
前不久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结果现显示,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这样的调查无疑说明着一个问题,即当前农村穷孩子“跃龙门”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面对数量众多的农村学生,“圆梦计划”更是杯水车薪。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更为普惠“圆梦计划”,更加公平的高考制度改革和教育资源布局。这不仅要打破以城市和权力为轴心资源分配现状,还要加快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变革等,只有实现大气候的良性循环,寒门子弟才能有平等的求学机会和受教育权利。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