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种地的农民赚钱是留住农村劳动力的底线

2011年10月29日 07:26   来源:红网   程奎星

  农民,这个昔日中国最大的阶级群体,如今正面临着尴尬的处境。当城市扩张的步伐还在加速的时候,与其相对的另一种现象也引起了我们关注,农村人口持续下降是城市化带来的可喜成绩,但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搬迁出村庄,土地耕种已经少了脊梁。

  也许,在崇尚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唯GDP论英雄的今天,很多人甚至认为这种大规模的消除农村人口,农转非城市化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是,正如媒体感慨的那样,倘若这种趋势演变成一种规模,发展成一种无可逆转的观念,那些还觉得将农民与土地剥离,大肆渲染城市化优越感的偏激者,你们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如此现实的问题——十年后,谁来种粮给我们吃?

  据媒体报道,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在中西部广大偏远的农村,农村的景象如此凋零与寂寞,除了留守儿童与老人,你甚至很难找到五十岁以下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迁徙至城市,这给城市发展提供了生产力,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这也造成农村的荒芜与颓废。

  昔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的观念早已经发生彻底改变。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留在农村,留在农村也很难找到发展的“田地”,出去闯一闯这是农村青年最普遍的意识。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已经成为事实,从“农民荒”到“土地荒”还有多远?

  近年,从东南沿海到内陆省市,民工荒引起普遍关注,但是却忽略了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09年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每年减少七千多个,算下来的话,平均每天就有20个行政村在消失。由于农业和农村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相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较差,农村的人才、劳动力、资本等持续、单向地向城市流动,这直接导致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呈现资本和劳动力净流出的失衡现象。

  导致农村劳动力一去不复返,宁可蜗居城市也不愿意留在农村广阔空间发展的根本原因很明了,土地作为广大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很难产出可观的效益。说白了,也就是种地不赚钱,甚至要赔钱,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农民都抛弃了祖祖辈辈传下的土地遗产。土地荒废已经不是极个别现象,在农忙时节,农田里也只是老弱妇孺,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已经背井离乡去城市寻找生存的希望。

  解决农村空巢问题,遏制农民荒还在持续的趋势,必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要调动起这个积极性,关键还在于调节粮食生产的“利润率”这个农业和农村的支撑点。国家一直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农业生产稳定才能确保大局稳定,才能给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注入力量。为此,数年来,国家在三农领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根本措施来鼓励农业生产,从种地交租到如今种地领补贴,在涉及农资、农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政策与扶持上都给与了很大支持,这也保障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持续稳产、增产。

  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些惠农政策,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滞后的阶段。在今天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下,我们在看我们的农业生产就有些力不从心了,CPI居高不下的背后,农业生产无论是政策和规模,无论是价格还是产值再造都还处在同一个时期,而很难有起色。当城镇人口遍感觉到工资越来越不够开销的时候,对农村人口来说,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成本都在持续攀升。种粮收入微乎其微,种菜要提心吊胆,发展养殖要把脉好市场,弄不好不仅不赚钱还要陪本。广大农村劳动力,最终放弃了故土,而举家向城市边缘迁徙,那一个个消失的村庄正在诉说着农村渺的茫和农民的无奈。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国家根基,农业不保也就一切免谈,当我们为粮食犯愁的时候,还有什么心思去谈发展。十二五期间,如何在三农领域开启一扇崭新的大门,这需要国家在政策与扶持上继续给力。要抓紧对农村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如何振兴农业生产,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尽快出台新的政策扶持与鼓励。探索现代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要效益,加大对三农领域的科技投入,鼓励一批高科技人才到农村广阔的土地上去播种希望,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高科技农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让中国的农产品也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

  让农民种地能赚钱,这是留住农村劳动力的最起码底线。赔钱的土地消失的村庄,农民荒已经给土地荒敲响了警钟。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