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 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这是记者从中国人口学会年会(2010)上获悉的消息。(7月4日《新京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大国的农业人口急剧减少,由曾经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变成了如今将少于城镇人口,如此惊人的变化,需要积极应对。更重要的是,突破7亿的城镇人口,还不包括常年在城市打工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而在这个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虽然未在城镇入户,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脱离了农村,成为一个“准城镇居民”。
现在,只要走进农村就可以发现,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反而是那些留守的老弱病残。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的情况,在各地相当普遍,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人多地少,是造成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的根本原因。在有限的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很难实现发家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于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也是优秀的劳动力,甘愿成为“剩余劳动力”,争先恐后地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主力军。而真正的“ 剩余劳动力”——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却挑起了农业生产的重担。
其次,新一代农民厌恶农业生产,也是造成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的主要原因。时下,80后乃至90后农民,对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缺少感情,一门心思考取大学跳出“农门”;实在考不取大学的,宁愿做一个廉价的农民工,也不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都纷纷外出打工。
农村劳动力断层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国家和地方要迅速拿出应对措施,规范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有序转移,避免城市农民工过剩、农村土地无人耕种现象的发生。同时,国家应制定更直接、更优惠、更实在的“三农”政策,感召和吸引更多的农民回乡务农,科学致富。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