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转型时期的阵痛又一次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据《羊城晚报》10月4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授陈伟近日在《学生会:大学最阴暗的一角》的文章中称,“大学的团委和学生会,早已成为高校的藏污纳垢之地。”在他看来,“高校的团委、学生会,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官场丑陋生态的缩影。学生会的许多做法,是中国体制内最糟糕做法的复制。”此话一出,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事实上,对于国内高校学生会之乱象,多数师生心知肚明甚至颇有微词,但因有所顾虑,多不愿搬上台面加以评议。陈伟副教授此番以“自曝家丑”的惊人方式“炮轰”自己所在学校的团委和学生会,其实只是公众对高校现状不满的一个小小缩影,背后更多隐喻的是普罗大众对国内高校僵硬的管理体制、世俗化的教育方式的质疑与焦虑。
大学校园,被誉为“象牙之塔”,然而越来越多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化、权力化魅影附着其上,高校体制的健康良性运转显得愈加沉重而步履维艰。校风日下的恶果是,原本相对单纯的学生会等团学组织亦遭受侵蚀,成为一些人利益博弈、权力倾轧的工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透过这些是是非非,人们更希望看到高等教育移风易俗,还原“传道、授业、解惑”的本真。
笔者也当过几年学生干部,仅从个人的经历和见闻来看,学生会以及其他学生组织确实存在不少乱象。一方面,入会动机各不相同,有些人的确本着锻炼自己、服务他人的原则,但满口敬业奉献、满腹个人私利的也不在少数人;另一方面,人员构成鱼龙混杂,有德才兼备、任劳任怨之人,但也不乏不学无术、溜须拍马之流。
最关键的是,在更高职位的竞选或评优评先中,勤劳能干而老实本分者往往无辜出局,而能力差却长袖善舞者则经常囊中取物。久而久之,公平的游戏规则被破坏,越来越多德才兼备的学生要么自动远离,要么同样变得圆滑世故、甚至不择手段,而蝇营狗苟之辈则逐渐在这些组织中大行其道,“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随之凸显。
众所周知,在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定律说的是,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劣币”进入流通领域后,人们则倾向于将那些足值的“良币”收藏起来,而使用“劣币”进行交易。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劣币”反而越来越多。
同此道理,不仅在高校的学生会等组织中,甚至也包括在政府职能部门及各行各业,若在自己岗位上勤勤恳恳付出的人最终得到不应有的重视,反而是那些趋炎附势、“跑官要官”之辈捷足先登,那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因此,与其说是高校学生会之殇,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之痛,正是这种得不到有效遏制的不良风气的蔓延,埋下了更多恶性循环的种子。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