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晚,北京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一对夫妻在开车刚要拐入小区南门时,因减速遭到后面一辆无牌宝马司机和一辆牌照为晋O00888的奥迪司机殴打。夫妻头部被打流血。两打人者欲逃离被控制。经核实,宝马司机15岁,无驾照,系歌唱家李双江之子。(9月8日《新京报》)
无牌宝马、套牌奥迪、殴打前方减速驾驶车辆夫妇、打人后叫嚣“谁敢打110”……这些让人熟悉的、极具刺激意味的豪车肇事的因子,在被证实打人宝马司机实乃歌唱家李双江之子后,开始呈扩散效应般激起一场网络风暴。舆情汹汹,即使在事发当场,肇事的李双江儿子并未嚣张到喊出“我爸是××”,但那种随意殴人的跋扈,事后蛮横凶狠的放言,却足以让人将之与此前的李刚事件画上等号。
客观来说,李双江之子肇事打人,李双江就该事件可能并无过错。动辄将行为判定与身份标志捆绑一体,并对之展开凶猛追问与挞伐,有时也许并未体现出足够理性的精神。因为对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而言,青春荷尔蒙冲动、年少轻狂、少不更事,一时脑热出手打人,能做出这等离谱事的少年,想必不会只是李双江儿子一人。这就像引发恶性交通事故的,并不一定是非富即贵者,普通家世的人也可能成为肇事者一样。对一个社会价值观尚处于成长期的少年而言,这样的行为本不该与身份标志捆绑判定,也不能因此对其本人做什么质的定义。
只是,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凡是好车出事,或者有特殊权力、身份背景的人开车出事,往往会激发社会舆论的猛烈挞伐。网上经常爆出的宝马车抑或公权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时即使是很小的擦挂,往往也能引发公众围观,而激起公众怒火的,也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事后肇事者骄横跋扈的态度。
在普通公众心目中,权贵者交通肇事几乎都因循着这样一种逻辑:因为拥有权力和金钱这样显赫的身份背景,肇事者便拥有一种先天的心理及权力、资本资源优势,这是他们面对交通事故能够轻松以对甚至口出狂言的根源,而隐藏在背后可能发生的权钱交易,则极有可能让事件继续滑向不公的深渊。长期以来,这样基于身份符号对肇事行为本身的判断,几乎快固化成人们对权贵者乃至其后代行为的判定思维定势。
“养不教父之过”,在诸如“我爸是李刚”之类的公共事件中,这样的信条成了公众心理的最佳诠释。抛开年少轻狂的因素不言,倘若非要剖析此次事件中的身份背景因素,恐怕会发现“我爸并非李刚而是药庆卫”。比如,李双江此前在访谈节目中就曾透露自己对儿子有些溺爱:“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孩子总归学不坏,因为我们所给他的东西都是正面的东西”。而李家好友透露的“前晚事件让他们很意外,因为印象中李天一挺乖,而且多才多艺”,似乎也足以说明,一个总体上接受着正面家庭教育的少年,可能在青春逆反期,已然在家庭与社会的溺爱中偏离了航道。
比如,抛开打人行为本身,人们首先就想追问的是,那辆套牌的车辆来自何处,为何会发生套牌行为,为何套牌车辆出现多次违章却仍然在开?为何在车里会发现仿真冲锋枪?为何家庭会允许一个还不到驾驶年龄的孩子驾驶自家宝马?这些问题倘若不能得到回答,李双江道歉的危机公关恐怕也很难走进公众心里。一个年少气盛的少年可以得到社会原谅,但这些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权钱交易、财富伦理、公正规则是否经得住拷问等因素,却不能轻易关上公众的疑问之门。在这事件中,需要反思的不仅是被捆绑上身份标志的家庭教育,更需从社会规则对权钱者存在先天倾斜的角度进行反思,没有这样的规则教育,一个轻狂少年恐怕就不会背上时代的罪孽,承受纨绔子弟的骂名。
相关评论:
批评的不应该是谁的儿子,而是收不住的特权
焦点对准爹之外别忘了查车牌
孩子为啥会“坑爹”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