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你觉得自己属于弱势群体吗?”记者问。“是的,我属于。”农民工这样回答,大学生、小商贩这样回答,甚至月收入上万元的“白领”、“金领”们也这样回答。“大学教授也是弱势群体”,“医生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在各种论坛里,有关弱势群体的帖子常常应者云集。
“弱势群体”不是新名词,但如果几乎人人都自称“弱势群体”,并且理直气壮,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而用单一的经济学标准已经无法厘清隐藏其后的微妙社会心理。
当下, “弱势群体”似乎成了许多行业和个人维护自身利益、表达不满的代名词,甚至那些一般被认为是强势群体的行业或个人,也在用“弱势群体”博取社会同情,例如明星、开发商、民营企业家、公务员……弱势心理的蔓延,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反映了人们要求改变目前状况的愿望,更说明了社会整合的乏力和阶层分化中离心力的滋长。正如报道所说:收入差距加大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让“弱势心理”蔓延。
弱势心理蔓延是社会情绪的一种表达,是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期的表现。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重叠时期,产生了许多从未遇到过而又绕不开的矛盾。一部分人收入不菲,但安全感、尊严感、幸福感却在降低,不时面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合理诉求表达不畅的问题。也有人感到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自己虽然是中等收入者,但只要来一次变故,就可能变成穷人,还受到法制不健全、权大于法的困扰……这需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才能减少弱势群体,也缓解弱势心理的蔓延。
不过,弱势心理蔓延也容易造成对真正弱势群体的遮蔽。弱势群体是在市场竞争中、在社会财富和权力的分配过程中被不公平地受到排斥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在我国,农民、农民工、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等原因,这些群体在表达利益诉求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往往需要通过媒体和他人才能得到关注,但他们的声音不该淹没在一片“弱势群体”的呼声中,他们的需求更不该被弱化、忽视。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