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是深圳30岁的“生日”。最让人担忧的是身为改革开放标杆的经济特区,近年来明显出现了改革动力弱化、改革精神淡化、改革阻力加大的现象。数据反映,特区的一些优势正在失去(8月26日《经济参考报》)。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确实早已“特区不特”,但这正是改革开放由点到面,由先富带动共同富裕、由政策向特区倾斜到全国共享的必然结果。如果深圳还在独享特区“一些优势”,只能说明改革开放还在特区打转,所以不必为“特区不特”而神伤。
但是,中央和广大民众都希望身为改革开放标杆的深圳,在发展法制、民主,不断深入推进政治制度改革方面“特”起来。8月20日至21日,温家宝总理考察深圳,强调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使人们在生活中有安全感,对国家的发展有信心,并指出只有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光明前途,停滞和倒退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
虽然深圳早就进行了大部制的改革尝试,如贸易工业局借鉴了香港的做法,包括内贸和外贸;文化局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版权都归到一起,这都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但还说不上有政治体制改革开放标杆的作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深圳市前市长许宗衡曾在媒体上大呼“政治体制改革在深圳一天也没停止过”,表示要消除体制和机制性障碍,要摆脱传统的思维和行为定势。但许宗衡落马后,人们发现他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怀疑他要摆脱的传统思维和行为定势,不过是摆脱艰苦奋斗传统,摆脱监督,摆脱公平正义。让其贪和色的行为“定势”。
再看深圳特区内此前不断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不能不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有可能被误读,让特区企业员工成为工作机器。这也暴露出深圳一些领域在社会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过于重钱轻人,不值得效法。在这方面,陕西神木县、吴起县的改革更有开放标杆的效应。
温总理说,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要让人民有尊严的活着,使人们生活有安全感。这为当下推进政治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不断推进法律制度的完善,保障人权和自由,维护公平与正义;推进户籍制度及教育、医疗、低保等制度改革;控制和抑制高房价,才能使人们对国家的发展有信心。反之,像许宗衡之流那样搞权钱结合式的改革,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
我以为,不仅深圳,许多地区在生活中的安全感方面,不妨“改革动力弱化”一些,即不要片面追求时间和效率而牺牲安全感。而在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方面,改革动力不能弱化、改革精神不能淡化、改革阻力不能加大。否则,公平正义的停滞和倒退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