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在上世纪80年代末急剧下降了生育率,控制了中青年人口数量的按比例增长。因此从2009年开始,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长还将持续增长,老年人口比重还将增长。
1980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时,有些人就担心政策将导致一些新的问题的产生,如人口的平均年龄老化、劳动力不足、男性多于女性、一对青年夫妇供养的老人会增加等。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实行一胎后,性别比例很快就失衡了;中国在1999年就出现老年化现象;养老金出现短缺现象;2004年时出现用工荒的问题;还有就业问题,事实并没有像当时实施计划生育时那样缓解就业压力,而是增加了就业压力。
目前的中国是9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且只有城市4000多万老人享受养老金,养老金缺口仍很大;过30年,中国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为3∶1;2050年中国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为2∶1。
这样不断增大的比例意味着劳动力将逐步的减少,而劳动力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国力,也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比如高度老龄化的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劳动力是增加的,有了辉煌,当时日本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社会问题都能在发展中解决,日本经济朝气蓬勃,很多社会问题在发展中被稀释了,经济也很稳定。但上世纪90年代开始,总劳动力减少,很多问题出来了,由于老年化的原因,导致了一些新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日本新首相菅直人所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和联系弱化了。事实上,日本有不少上百岁的“空巢”老人失踪或者死亡是没有人知道的。
有学者针对上半年广东的“民工荒”表示,未来20年内,应容忍亚非国家向中国大量移民、据预测,未来劳力缺口达到1亿以上,中国将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成为除美国之外,容纳全球性移民最多的国家。
经济社会下的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本身可能并不能被称为是一种社会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抚养下一代的成本增加,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少生孩子。人口年龄自然会趋向于高龄化。再加上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结构很容易变为中老年人的比重不断增加。就像曾经的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那样,人口的老龄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是迟早会出现在正在发展的中国。可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却问题不断。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即将进入老年阶段。由于他们中相当一些人生育时正好赶上了“独生子女”政策,晚年时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老年福利机构来养老。数据统计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床位266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1万人。但是,按照国际上5%的老年人要利用机构养老的经验,中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现在缺口达540万张,是现有床位数的200%。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可怕的缺口。农村的问题更为严峻。步入老龄化的人劳动力自然会受影响,由于农村不少劳动力都在往城市聚集,农村的老年人由谁来照顾,这个问题社会似乎都缺乏准备。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亲情的慰藉方面。就像日本孤独老人死了都没有人知道,中国虽说情况不至如此,但是防患同样的问题在中国发生至关重要。在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大、范围广的前提下,父母子女间的情感需求经常难以得到满足。老龄化问题,有了资金保障,有了服务照料,前两者都可以通过政府、社会来解决,但是情感的慰藉,却只能由子女来完成。这种情感需求无可替代。但是在我国,家庭养老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子女就业谋生往往不在本地,照顾老人有诸多不便。
养老更多的要靠社会,但是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是老年人口退出生产领域,不再直接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他们的经济消费活动并未停止,而且诸如医疗护理保健等费用可能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尽管有人说有国家财政兜底,但巨大的养老金空账,也将使国家财政解决乏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还将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老龄化表明中国劳动力人口供给呈绝对减少趋势,将使得依靠增加劳动者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外,老龄人口增多必将动用更多的储蓄,导致储蓄水平下降,投资减少,单纯消费增加,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的潜力。
(责任编辑: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