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方政府的数字造假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重点扶贫县河北阜平县2009年一般预算收入不足亿元,在保定市“工业西进”战略和“招商引资”热潮的促动下,数字造假成了显示政绩的主要手段,一个只有300万的项目竟被阜平县政府上报称完成投资1亿元。(《半月谈》8月12日)
当“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悄然成为时下备受追崇的官场生存秘笈时,“顶戴”和“权力”便点燃了公权阶层人性中最可怕的力量:欲望,于是,“瞒天过海、暗度陈仓”便快速“变身”为个别官员畅游名利场的通行货币。
“数字造假”之所以能够甚嚣尘上、大行其道,一方面在于传统的官员考核体系在具体的操作执行过程中发生了变形走味,“质量”和“效益”被好大喜功的行政任务所迫,逐渐让位给了“规模”和“速度”,另一方面则是缘于行政利益媾和下政府部门的心照不宣,上下两级“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此次阜平县的数字造假便是为了“声援”保定市“工业西进”的发展战略,希望能与“上峰意志”实现“精神共振”。造假既成了一种政治谄媚,又变成了一种无奈。因为,不造假就会屈居人后,而一旦“落后”就要被“摘顶子”、“罚票子”,久而久之便陷入一种越穷越造假,越造假就越穷的区域经济发展怪圈。
而且,由于定期统计的GDP等经济数据均属于社会“新创造”的价值,而新创造的价值最终都要面临再分配,一旦数字被“注水”,其中的“差价”损失无疑又要由无辜的民众来分摊。一场以公共财富为筹码,以“博上司一笑”为目的上演的经济“空城剧”,最终却要由老百姓来买单,“民意”的孱弱无助在嗜血无情的“官权”映照下竟显得如此刺眼。
当GDP的蛋糕被抹上“政绩”的奶油,官员习惯于用“数字游戏”来装点自己门面的时候,定期进行的“经济数据统计”工作就会沦落为一场“糊弄公众”的官场闹剧,政府公信的张力也会被“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的民间歌谣所消解。
因此,防止“数字造假”的瘟疫蔓延,除了健全国家出台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确保制度的刚性和执行力度之外,更要改进创新出一套灵活多元、精准透明的干部考核体系,把打分的“表决器”交还给社会公众,用民意来衡量政府绩效的科学维度,促使制度的“他律”和官员的“自律”形成合力,只有如此才能打造出“干净纯洁”的绿色GDP。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