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硚口区保障房被曝出现墙体裂缝、屋顶漏水等质量问题。对此,开发商承认出现质量问题,但称房屋主体是安全、可靠的。房管局称只“负责验收交付作备案”、“城建委负责质量关”,而城建委则称“我们的监管主要是监管程序的合法化,只要程序合法,我们就认可。”(12月15日《人民日报》)
多个部门负责把关,每个部门看上去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但房子还是问题很多。显然,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武汉。随着1000万套保障房的开工,质量问题也在频频出现,比如,安徽太湖出现“楼板被踩穿”,青海保障房变成“楼脆脆”……很多“问题房”或许在程序上都是“合法”的,但结果却是糟糕的。
既然称程序合法,怎么就出现质量问题呢?笔者认为,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其一,所谓的“程序合法”仅仅是“纸上合法”,在行动上并没有依法办事,“程序合法”只是监管部门“懒政”的一个幌子;其二,“程序合法”也出现质量问题,说明这个“程序”还是有些问题的;其三,对各个把关环节的监督存在缺位现象。
关于住房质量监管,我国有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不仅有《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而且还有国家建设工程有关标准、规范、规定。近年来,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分户验收,针对保障房还实行了特殊的验收政策——业主先验房,监管部门再验收。按说,以上制度设计给保障房质量上了多重“保险”。
但在一些地方,保障房的质量保障制度要么变成了摆设,监管部门未按规定程序验收,开发商未拿到验收证书就交房;要么是变成了相关部门推卸自己责任的借口——“监管程序合法”。可以说,监管部门推说“程序合法”,目的就是为了逃避责任,实质是一种“伪合法”——表面上看起来“合法”,其实糊弄大众。
保障房质量问题不只关系到改善民生的大计,也关系到保障对象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房的质量保障来自多个方面,包括勘察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监理质量等。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安全的隐患。也就是说,每个质量环节都要通过合理的程序来把关。而武汉这种“纸上验收”告诉我们,不仅施工质量验收让人忧虑,其他环节的质量验收同样让人忧虑。
显然,程序正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应该是“看得见的正义”,这源于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也就是说,保障房验收,不仅需要现场验收,要符合法定程序,而且,整个验收过程要让公众看得见。然而,武汉这个保障房项目的质量验收过程并没有让公众看见。据说由于技术原因,验收的很多质监程序是通过检查样品来完成的,监管部门坐在办公室里搞质检,不出问题才怪!
在笔者看来,要想让保障房质量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必须完善相关验收管理制度,至少要做到现场验收、公众监督。而对于这种“纸上验收”现象,既然相关部门互相推卸责任,那就应该加强问责,让不尽职不尽责的监管人员付出应有的代价。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