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透露,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将使国企向两个方向集中:公益型国企和竞争型国企。包括石油石化、电网、通信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均属于公益型国企。邵宁指出,由于该类国企在经营上普遍处于垄断地位,未来改革重点在于提高透明度。(12月12日《新京报》)
曾经,政府将这类企业推向市场,公益性企业便徒有其表,追求利益最大化便成了企业的天职。其后果是,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负担减轻,百姓却不仅享受不到社会发展成果且深受行业垄断之害: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缓慢,购买公共服务的价格却涨得离谱。
国资委确定的国企未来改革之路,给人以期待。但实现国企公益化预期,当需谨防国企戴公益的帽子走市场的路。
首先,既然企业打上公益二字,政府就要舍得投入。譬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领域,这些行业先期投入与维护经费较大,若是财政不投入,其公益性根本无法彰显。
其次,“央企分红”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国有企业属于一种公众信托,全民是股东,企业赢利,百姓应该分红。但遗憾的是,一方面,诸多国企吸金能力超乎人们想象,另一方面,从1994年之后,央企10多年未给国家上交过利润,只是到了2007年,央企才规定石油石化、电信、煤炭、电力、烟草五个行业的上缴“红利”标准为税后利润的10%。且不说这些红利标准过低,就这些“红利”,实际上仍是“取之国企,用之国企”,公众几乎不能从中直接受益。
三是,国企公益化关键还要实行成本透明化。比如建立包括价格、服务标准、成本控制、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机制。只有透明,才能消弭公众质疑。既然是国企公益化了,那么涉及价格、服务、分配等问题,就该由公众说了算。
国企回归公益性是公众期盼,能否化蛹成蝶,尚需精确的“高层设计”。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