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猖獗的民间借贷,为何难以被“招安”

2011年09月11日 06:55   来源:红网   娄义华

  今年下半年以来,民间借贷继续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最新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正处于阶段性活跃时期,估计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占当地银行贷款的20%,其中10%为银行信贷资金间接流入。最高年化利率达180%。不仅仅是温州,包括煤城鄂尔多斯、贫困县江苏泗洪在内多个地区,全民高利贷之风愈演愈烈。从全民炒股、全民炒房,到了全民高利贷。

  今年以来,银根紧缩,民间信贷进一步活跃,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发达的省份。面对银行这个正规渠道融资难时,只好将目光投向民间信贷机构以及个人。而随着民间借贷活动的活跃,由此引发的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也越来越多。民间借贷虽有各种好处,也明显存在“短板”现象。它普遍存在事实上的高利贷现象,易引发诈骗、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存款、非法拘禁等刑事犯罪。这样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针对高息借贷对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加强对民间借贷问题的调查研究,变堵为疏,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2010年5月7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鼓励民间资本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7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明确规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具体工作,由人民银行、发改委等8部门负责,将民间借贷纳入监管范畴。

  时至今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增加融资渠道,国家虽有鼓励政策,全国各地也有不少民间机构抓住机遇开始走向合法化,成立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但通过各地政府金融办的统计资料发现,申办担保和小额贷款公司的,不少来自房地产企业,以及其他业态背景,而真正由民间借贷机构或个人申办的比例较小。

  究其原因,不少民间借贷机构并不知有这样的鼓励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另外,获悉政策的一些民间借贷人对这样的政策持观望态度。尤其是有关制度还未出台时,现行的规定有些撞车,不知道以哪个利率为准。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民营信贷机构的利率可以高出银行2倍。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包括利率本数)。这意味着,民间借贷超过这个规定的部分,将不受法律保护。两个标准,有待厘清。

  申办合法化的民营信贷机构的手续繁琐,也让不少民间借贷望而却步,要申办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必须先到县级金融办审批,然后逐级申办,要取得省级金融办核发“融资性机构经营许可证”方可经营。要获得这个经营执照,需要从各个方面规范,对于一些民间借贷人和借贷机构来看,门槛较高。

  要吸引民间借贷机构和借贷人自愿走向合法化,显然要加大金融体制创新力度,完善各种制度,简化准入门槛;鼓励成立各类中小银行、村镇银行等,并且要大力发展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不断拓展抵押品、质押品的形式来使中小企业较容易获得资金,切实做到有序监管民间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相关评论:

 

民间资本为何“有劲使不上”

 

民间借贷慎言高利贷

 

巨资涌入高利贷危害有多大?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