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跪一哭,沉重的民生表情令谁不安

2011年01月25日 07:05   来源:红网   肖亚洲

  岁寒时节,与住房有关的诸多民生表情中,最让人五味杂陈的,莫过南京廉租户王缘。

  12岁的小学生王缘因家庭特困无房可住,含泪给市长写信求住房。南京市市长季建业接信后批示:只要符合条件就要尽快安排廉租房。1月24日,这对寡母孤女含着热泪搬进新居。(1月24日新华网)

  并非万贯豪宅,仅是一处40平方米、可廉租的房子,让南京小姑娘悲喜交加,热泪双流。显然,这是“吃饭写字只能在床上解决”的艰辛和无奈的释放,道尽了当下“居者有其屋”这一民生愿景的昂贵与艰难。正像老舍笔下的《龙须沟》中,政府要为穷人彻底整治最脏最臭的龙须沟时,王大妈死活都不肯相信,可一旦见到真的,那眼泪吧嗒吧嗒的就下来了。市民泪如雨下,个中苍凉意味,哭者自知,旁观者也不难体味。

  这位卖房救治患癌父亲的小姑娘,卖掉房子后和母亲以每月400元的价格租了一间10平方米、没有窗户的房子,一住就是四年,在市长特批下才搬进一套公租房。我不知道,耳闻目睹这一幕的南京市各级官员们作何感想。这当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甚至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但他们毕竟亲历了,一个有良心、负责任的官员应该痛彻心扉,惴惴不安。

  安居是民众权利的一部分,也是政府义务的一部分。若不是这份权利的兑现让人望眼欲穿,若不是政府的义务履行得慢腾腾,何至于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花季小姑娘,要两次流泪来表达内心的期盼和激动。在泪流的映衬下,租住的权利如此昂贵,民生之艰如何不让人为之心碎?当自己治下或服务的百姓需要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感谢公仆时,正常情况下,会有人为此感觉如坐针毡,而不会沉浸于这种草民拥护并且感恩的自我满足中。

  “没有政府,我们不可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无独有偶,2009年6月,北京首个开工建设的政策性住房项目——西三旗旗胜家园正式交用。在交用仪式上,一名40岁左右的男子发言后突然面向发钥匙的市领导跪倒在地。这名男子家庭非常困难,他通过配租获得一套廉租房。

  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角度来说,廉租房是城市低收入市民理应享有的公共福利,其资金来源于公共财政,公职人员为之出力,是份内之责。无法令众多百姓买得起房子,只能靠政策性住房来纾缓,这本是政府部门对于房市失控的一种补救措施,却成为令百姓感激涕零的赏赐;靠纳税人供养的干部,在偿还了些许民生事业欠账后,引来纳税人的跪谢。一“北”一“南”,沉重的民生表情何曾相似。

  时至今日,不少地方商品房市场开发与保障房建设仍是“冰火两重天”,土地出让一片红火,“地王”频现,却不肯拿出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廉租房建设。保障性住房这项关涉低收入家庭安身立命的政策,成了民众集体眺望的空中楼阁。在此背景下,北京男子的下跪,南京小姑娘的泪雨,都不是预先的排练,也不只是一场行为艺术,而民意与民情的展示,即使那确乎是一种感激,但“跪着的权益”、“流泪的权益”无疑都异常沉重。

  一个突兀下跪,一个热泪双流,这足以证明,保障性房还是稀缺的公共资源,民众正在为高房价付出代价。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低收入阶层,连最起码的居住要求,都成了奢望,只能寄望于政府开恩。我不知道,跪地和流泪之后,高房价之痛下的老百姓下一次会以怎样的表情,来表达他们的困顿和感恩。

  报道恰到好处地加上了一条“光明的尾巴”:春节后,南京还将有221户符合条件的家庭住上廉租房,该市今年实物配租廉租房的家庭将超过2000户。我不知道南京市有多少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也不知道其中有几个会像王缘一家那样,幸运地得到市长的特批。我只是意外地注意到,审计署2010年11月公布的19个省市2007年至2009年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审计调查结果中,南京的廉租保障房项目因为配套设施不完善、地址偏远、交通不便等被点名。

  社会上只要还有穷人存在,就需要讲点“穷人经济学”,沉重的民生表情拷问城市政府的执政良知。让平民发乎内心地信任当政者,有尊严地享受自己的权益,而不是让人唏嘘的一跪一哭,“以人为本”才不会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

(责任编辑:张秀华)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