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第二”多些清醒少些菲薄

2010年08月20日 08:04   来源:北京日报   毛颖颖
    数字当然不意味着全部,但标志性的跨越见证了中国的崛起。正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些总量指标的整体上升,才提升了中国的世界地位,中国的声音才有人愿意认真倾听。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不是争论要不要拒绝别人的“高帽”,而是要继续干好自己的事,脚踏实地地提升“世界第二”这个角色的含金量。从长远意义上说,“国强”才能“民富”,而“民富”则是国家更趋强大、实现更多超越的必由之路。

    以美元计,中国第二季度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个西方媒体谓之“里程碑式的超越”,在我国国内却没有引发太多欣喜。“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仅为日本1/10”、“还有4000多万人仍未脱贫”……这些声音,显示出国人一贯的务实与理性,同时也有助于避免个别国家借机再炒“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为我国继续和平发展营造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但在充分肯定这份冷静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明白,骄傲并不等于自满,客观认识成绩才能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鼓舞更多人为实现国强民富的梦想而奋发努力。

    数字当然不意味着全部,但标志性的跨越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一个百年前积贫积弱、内乱外侮的国家,一个六十年前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国家,一个多少年来都以解决温饱问题为基本追求的国家,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连续赶超意、英、法、德、日等老牌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纷繁巨变的历史中进行着自身价值的重新确立。这样的前进轨迹,足以令所有国人振奋不已。

    对中国的发展,国际上一直不乏唱衰之声。2009年初,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风雨,还曾有西方媒体预言,“中国难以继续奇迹”。但仅仅几个月之后,这本杂志就刊出题为“中国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文章,封面上一只大熊猫拿着气筒给瘪了的地球打气。我们当然无须陶醉于类似的隐喻,就好像我们无须陶醉于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真正重要的是,在金融危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绝大多数国家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的大背景下,中国表现出了应对风险与驾驭复杂局面的国家能力。而今的“超越日本”,更多来自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增长,而非日本经济的停滞与下滑。

    质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者,大多更喜欢使用另一个概念——人均GDP。不错,目前中国人均GDP仅有3800美元,排在全球第105位,这一指标证明中国仍是一个人均收入中等偏下的发展中大国,其承担的国际责任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属性相符,中国还没有本钱去充大佬、揽责任,在国际上做冤大头。人均GDP很重要,但并不证明GDP总量没意义。实际上,正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些总量指标的整体上升,才提升了中国的世界地位,中国的声音才有人愿意认真倾听。无视人均GDP也在稳步增长的事实,妄自菲薄地对待GDP总量甚至是一边倒式地泼冷水,一则容易自我强化一些国人的自卑心理,二则也未必能达到韬光养晦之目的。正如有评论所言,中国注定是站在了这个舞台上,捂着脸也是站在了这个舞台上。即使中国一味缄口不言或谦虚自贬,也不能阻挡一些国家为激发本国民众的斗志或满足政治需要,在各个方面、用各种方式把中国设置为假想敌。

    从经济的质上看,中国依然是个弱国,但从量上看,中国却已经是个大国。因此,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不是争论要不要拒绝别人的“高帽”,而是要继续干好自己的事,脚踏实地地提升这个角色的含金量。一方面,应始终保持忧患意识,认识到第二大经济体不等于第二强国,光鲜名头的背后仍有多重忧患,如经济增长成果没能很好共享,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过于沉重等等。另一方面,也应充分保持积极心态,认识到“发展中”恰恰意味着发展潜力,如人均GDP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低为继续增长留下了空间,区域经济不平衡让不同发展水平的产业能在国内实现转移等等。

    面对中国成为“世界第二”,有一种观点十分突出,那就是“经济总量排第二,百姓幸福排第几”。毋庸讳言,目前我国财富分配失衡日益严重,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诸多不足,多扬扬“家丑”的确可以让国人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需要改进的中国。但这绝不意味着“国强”跟“民富”、“国家实力”跟“百姓福祉”相互对立,不意味着可以纠结于“丑”中抱怨连天、牢骚满腹。相反,从一个角度看,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逐步增长过程,在这方面,包括收入分配改革在内的一系列体制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呼之欲出。从长远意义上说,“国强”才能“民富”,而“民富”则是国家更趋强大、实现更多超越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