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与民谁更当先富?

2010年07月01日 10:27   来源:光明网   熊传东

  正确理性看待中国的“国富民穷”,“国富”之后如何“民强”?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高福利,是一道冷酷的不公符号。据今年前五个月的全国财政收入数据,有预测认为2010年中国全国财政收入总额或达8万亿元。针对此预测,有关政府财政收入比重过高、企业和居民负担过重。分析人士指出,通过转移支付、加大民生投入可以推进“国富”向“民富”转化,两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中国将实现“国民共富”。(见6月29日新华网)

  8万亿,政府财政收入有望突破8万亿!对于中国来说,如果这个数字实现,又将是一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万亿,将意味着中国将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实体国,特别相比全球金融危机下,更是一种国际符号。

  然而,大家都知道,财政收入的增长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政府来说,收入的过快增长有时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很显然,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则意味着企业与百姓的部分相对减少,最终当百姓与企业PK时,吃亏得永远是百姓。这时候,老百姓不得不关心,政府将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是教育、健康、就业、社会保障等,还是那些方面?花得每一分钱是否透明、公平、公正,是否在阳光下操作?都将成为民从关注的焦点。

  国家和百姓都曾在不同程度上有过“勒紧裤腰带”的日子,不同的是,现在不少百姓依然过着这种日子。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老百姓的“荷包”大多时候是囊中羞涩 ,可是国库和某些企业却富得流油。

  国与民谁更当先富?“国富蛋糕”理应与百姓分享,国与民在一分钱抉择归属面前,更应先暖和百姓“荷包”。理应成为当今决策层之首要问题,更是当代中国民生大课题。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福祉”是今年“两会”重中之重。“房子、票子、篮子、路子、身子……”等回答了“民富才是硬道理”、“民富才能国富”、“民强方能强国”、“民富是国富之基”的21世纪00年代强音。

  为民担当,风雨可度。政府要居安思危。国民期望提高幸福指数、13亿人能“安居乐业”,不再沦为房奴、钱奴、活奴、卡努、车奴……

  国民最期盼代表委员们“为民富国强议政”,是每年两会的最强音。近年来,免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体系、新农合、新农保等。两会一直在倾听民意、顺应民心、凝聚民智,代表委员们一直在支持并监督政府出台一系列惠民好政策,成为13亿国人在春天里的“温暖印象”,同时更让世界各国惊讶“中国模式”和“中国速度”! 回过头来审视新中国60年“国强民富”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也是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更是让全世界震惊的。

  “国富民强”或“民富国强”,人们习惯地理解为:只有国家先富裕了,人民才会强大。其实,更应该反过来理解。当人民富裕后,即民众不再为吃、穿、住、行、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发愁和担忧时,民众通过相应的教育,自觉、自发地将自身的创造力源源不断地用于对各个学科和领域,将创造出更富足、更多彩、更美好的家园。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中国强”。面对不断强大的国家,如果要给这句话赋予新内涵,则应该是“国民强则中国强”,简言之即民富则国富。 “民富优先”理应成为惠民、爱民、护民的“后30年国策”,诚然,民富是国富之基。

  30年前,提出了“发展才硬道理”的伟大理论;30年来,国家在实践中前进,在前进中强大;后30年,发展依然是硬道理,但前提是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方能国强民富、国泰民安,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然而,社会两极分化在某些领域或地方正在加剧,政府只有站在国民的高度,统筹兼顾,与13亿人民一道吹响“后30年民富优先”的集结号。

  前30年,通过有计划的调控,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现了在最短时间、最困难的条件下,中国由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国成就以工业为主的强国;后30年,为了尽快实现“全面小康”、“民富国强”的总目标,应该走“民富优先”的决策路径。

  国家GDP连续保八增九,进一步刺激了国人的富国强国梦想。但“国强国富”必须以“民富民强”为基础。“民富”从人均GDP角度和他国比较的基础上理解,如果政府控制过多的GDP,则会形成“国富而民穷”的尴尬局面;若在“国富民穷”的局面中,政府不能妥善“理财”,方形成单纯的“国富民穷”和所谓的“国家实力”格局。

  “民富”可以催生“国富”。站在国家角度,“追求财富”就是为增强国家的经济环境,这称之为“国家能力”和“国家实力”。然而,国家能力不能完全代替战争能力、教育能力、社会能力、科技能力、社保能力、国民能力。

  民强、民富,国必富强。如果每一位“丰衣足食”的国民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付诸各个领域和问题的研探之中,那么,当一个国家是由无数这样的国民组成,则这个国家将因为无数国民在各个领域不断超越而必强。而当国民建设了国家的“新技术革命”,此时国家足以傲视世界、屹立全球之时,则国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强”。

  当然,不是富了就必然受人尊重,也不是穷了就光荣或低人一等。无论对于普通国民,还是一个国家,毕竟一个民族能够拥有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一件事情。值得声明的是,并非指我国经济实力增强而所谓的“国家能力”不强。期待政府后30年在继续推进改革中全面完善更加公平的分配体制等社会问题。

  民富国强和赢得民族的尊严最终还要依靠制度,特别是基础性的制度。没有一个能够体现公平的基础性制度的现代化体制,国民的财富创造能力就会受到阻碍,同时财富难以以合理方式分配和加以利用,国家的硬软实力无法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国家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富民强”。

  数据显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老百姓的年度收入,在国民收入总值中占了大约一半,不仅“国富”,而且“民富”。期望有一天,在中国,除GDP保持保增外,居民人均完全可支配收入时,将是国民富足、国家富强之时。

  用民富来巩固和进一步推进国富。人民富裕使得百姓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能力提升推动社会总需求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带动经济繁荣,经济繁荣促进国家富强。只有民富了,才会从已知和未知的问题和各种疑惑展开顽强的冲锋,去实现更高的理想和创造力;只有民富了,则从各个学科和领域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民富了,更有实力不断进行各项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跨学科的思想不断调整和完善;只有民富了,必将激发更新、更系统的思想;只有民富了,才会创造更高水平的技术,更先进的工艺,更优秀的产品;只有民富了,方能推动资源效益、生产效绩、学习效率、思想素质等诸多方面的提高;只有民富了,民众手中才会有更多的货币投向消费,使手中货币的利用效率达到更高,以此自觉地拉动内需……

  后30年,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共同寻求一条“获得真正的社会繁荣与进步、民富国强与民族自信和自豪、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尊重、富有民族尊严和安全感”的最佳“民富国强”的决策路径。

  民富是国富之基。国民呐喊:后30年民富优先!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