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红线”,地方举债难有尽头

2010年05月09日 08:30   来源:新华网   禾 刀

  计划投资60亿,面积5平方公里,耗时10年,内蒙古清水河县的打算是重新规划建设一个新区。现在看来,对于这个年财政收入只有3000多万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10年60亿的投资计划令人咂舌。看看当地大多数居民生活在破旧的窑洞,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宏伟的新城计划究竟是怎样出台的。据估算,当地民众不吃不喝需要4年仅能还清利息。(5月7日中央电视台)

  作为对教训的总结,反思当初清水河县的“拍脑袋”决策,直至掀起问责之风很有必要。如此庞大且远超当地综合资源承受能力的投资为何能出炉?是否有预警机制亮起了红灯?地方举债式发展有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央行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5月末,全国地方政府的负债超过5万亿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的估算是,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这些数据若放在国外,当地政府只怕已破产几个轮回。2009年,国内一些地方政府的上市债券遇冷甚至遭遇零交易尴尬,原因虽然有很多,但地方债务超重导致投资者顾虑重重是不争的事实。

  一段时间以来,举债式发展成为一些地方的发展“密钥”。相较于发展其它产业的艰难与时间相对漫长,政府主导投资速度更快捷、操作更简便,对GDP的拉动也更明显。在现有政绩评价机制中,地方政府举债仅作参考,因此导致地方政府举债近乎零风险。正是因为不受严格约束的举债式发展,导致地方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屡见不鲜的短命建筑和重复性建设便是其症状。

  然而,欠债还钱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社会定律。地方政府大肆举债,虽然短期对经济增长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但这样的发展透支了未来的空间。随着债务包袱不断增加,地方政府紧绷的资金链断裂风险与日俱增,而一旦“崩盘”,不仅将导致银行坏账丛生,最终更可能由广大纳税人埋单。更让人后怕的是,对于一些地方政府的盲目举债行为,迄今尚难寻找到有效的制约机制。

  看不到“红线”,地方举债就难有尽头。地方政府到底该不该因举债过度破产尚须研究,但地方政府举债不能没有一条“红线”。借用一句台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