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拷问监管专业性和有效性

2010年04月07日 08:05   来源:沈阳晚报   舒圣祥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

    众所周知,站在公众的角度,建筑短命所关涉的核心问题,倒不在于相对高蹈的环境破坏与绿色建筑问题,而是关乎私人财产保护与财政资金浪费的规划科学性问题,以及直接与生命安全挂钩的建筑质量问题。因为建筑之所以短命,说到底不外乎两个主要原因,要么是城市规划朝令夕改,要么是建筑质量“实质不合格”——这些不合格的建筑,在有关程序形式上几乎总是合格的。

    网上曾经流传一个笑话:推倒一座房子,又重新建起一座房子,轻松两下就创造了双倍的GDP。事实上,尽管我们不好直接论断规划朝令夕改是否有GDP方面的追求,但此类现实案例实在太为普遍了:一个小区才刚建好,要修一个高架,崭新的房子就给拆了;小学才刚刚翻新,因为划入了新规划的CBD范围,拆除于是成了唯一的命运;开发商要土地,明明才一二十年的房子,立马就成了危旧房;因为要修一个星级酒店,十来年的大楼就被“成功爆破”,完全不管以限高名义炸的房子后建筑却越盖越高……

    正是因为城市规划缺乏真正的科学性与严肃性,有关部门非但无需对短命建筑负责,反而能尽享双倍GDP收获,公民对个人房产享有的神圣财产权,以及纳税人对短命建筑的出资贡献,于是都成为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牺牲品,对私人财产权的肆意侵犯以及对财政资金的巨额浪费成了家常便饭。所以说,短命建筑的背后,首先是对规划部门有意或无意的不专业不科学的痛斥。

    与这些年房价走势呈现明显逆向对比效应的是,住房质量问题却频频出现。广东省质监局的朱明峰就曾直言,“2007年底到2008年广州新建的商品房,最好还是不要买,因为这段时间建造的楼盘普遍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

    除此之外,以2009年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安全事件为典型代表的建筑质量安全事件,更是直指有关部门对建筑质量监管的形式化和低质化。这些年来,在建桥梁突然垮塌、用浆糊修补建筑裂缝、用生活垃圾充当建筑填充物、用毛竹代替钢筋……各种豆腐渣工程可谓频见于媒体报道之中。令消费者心有戚戚焉。

    无论是城市规划朝令夕改,还是质量监管失却作用,短命建筑都与监管部门的消极作为或者作为不力紧密相关。如果要想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至一个合理的时间,那么政府监管部门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首先必须合格。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