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绝不是简单的“切蛋糕”和“分蛋糕”,不仅仅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退休职工多发点养老金,也不仅仅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或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而是一篇重启改革进程的大文章,是当今中国一场绕不过去的改革硬仗。
说中国改革的原动力来自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绝不夸张:“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了计划经济赖以维系的平均主义分配格局,“效率优先”的市场经济分配法则几乎所向披靡,早已深入人心。
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又再成为“头等大事”。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表示:“中国这30年来经济发展得非常好,但也存在问题,矛盾焦点可能在收入分配。”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日前强调“高度重视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命题作文”,要求委员们就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3月4日《羊城晚报》)
收入分配为何被林毅夫形容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失衡”?
一是“利润侵蚀工资”。改革之初,打破了单一的劳动报酬局面,让资本、技术、管理等参与分配。当资本稀缺而劳动力富余,分配格局向资本倾斜无可厚非。然而,由于法制不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劳动力价格被锁定在低水平,职工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日益降低———1990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为53.4%,2007年下降至39.7%。与此同时,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利润总额快速增长;而利润增长部分来自成本超常压缩,其中劳动者报酬的减少是重要方面。(《2007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
更重要的是,垄断部门或垄断企业,凭借对市场或公共资源的垄断地位取得高额利润后,直接或变相转化为职工收入和福利,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2000年,行业的平均工资倍数最高和最低是2.6倍;2008年是4.77倍!
二是“财富向政府倾斜”。改革以来,政府税收每年增长20%以上,有时还高达30%,超过企业利润增幅;而居民收入的增长率基本保持在百分之十几。一国财富由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三部分构成;“财富向政府倾斜”,必然挤压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更重要的是,政府掌握大量社会资源,主要用于自身消费(包括公款吃喝、政绩工程等浪费),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养老和保障性住房等公共产品却严重不足,不但进一步拉大收入分配差距,而且损害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收入分配失衡,居民没钱消费不愿消费导致产能相对过剩,社会保障缺失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大增,企业转向出口市场又导致长期贸易顺差……从投资热消费冷,到出口依存度过高,各种经济失衡几乎都可以找到收入分配的源头。前不久,《比较》杂志等向50位知名经济学家发出“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的问卷,得到的前五位答案是: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扭曲资源配置、消费需求不足、政府权力过大且缺乏监督与约束、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哪一项不涉及“最严重的失衡”?
因此,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绝不是简单的“切蛋糕”和“分蛋糕”,不仅仅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退休职工多发点养老金,也不仅仅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或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而是一篇重启改革进程的大文章,是当今中国一场绕不过去的改革硬仗。改革的关键是政府,改革的目标是政府归位,改革的路径是向市场放权,向国民让利。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