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再融资可选择资产证券化方式

2010年02月12日 07:53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贺辉红

  近来,银行业可能巨额再融资成为市场挥之不去的利空。据机构测算,银行业今年在A股市场的再融资规模可能达到1000亿元左右。这将对A股市场的流动性构成巨大冲击。事实上,银行再融资的方式并非只有通过二级市场直接融资这一种,银行还可以通过将贷款资产打包卖给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提前收回本金,以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去年银行信贷增量过猛,使得资本充足率开始下降。按照今年1月13日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不得低于11%,中小股份制银行将不得低于10%。大多数银行普遍或达不到这一要求,或已达到这一要求,但已逼近监管红线。银行不得已要进行融资。根据机构测算,今年内地银行业再融资总量将在2300亿元至2800亿元之间,其中1000亿元左右可以通过H股市场进行,A股二级市场再融资额应该会在1000亿元左右。目前,多家中小银行已经宣布或实施了配股、定向增发、可转债等方案,一些大型银行也有再融资传闻。

  其实,除了通过二级市场直接融资外,银行的再融资也可以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根据金融创新原则,银行可以通过业务创新将自身风险剔除。如银行可以将部分贷款分拆或整合打包,并将这些贷款卖给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以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事实上,这种融资方式在发达资本市场较为常见,它不但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与此同时,资质优良的打包贷款在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在目前投资渠道较为狭窄、资本市场存在一定泡沫的情况下,对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来说,也不失为一条投资渠道。否则,单一的二级市场融资,在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巨额再融资不但会给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带来直接冲击,对其他直接融资者也会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对资本市场的建设存在颇为不利的一面。通过金融创新既可解银行资本金之渴,又可解其他金融机构投资渠道狭隘之围,同时还可以确保其它融资者不受太大冲击,保证资本市场的稳定,何乐而不为?

  当然,利用金融创新解决银行再融资问题,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银行是否愿意出让部分眼前利益。因为贷款业务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将部分贷款转让出去,提前收回本金,那就意味着银行将会失去部分眼前收益,短期内银行的收益率水平可能下降。不过,待资本金充足之后,银行未来的放贷空间会更大,同时银行到时也可以回购之前卖出的贷款来扩大贷款规模。其次是如何应对银监会的监管问题。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少专业人士将其归罪于资产证券化,而银行将贷款打包卖出实际上也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也会将贷款风险分散到各个金融机构。如果银监会不认可这种交易,这条再融资之路也将切断。

  其实,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通过金融创新拓宽银行再融资之路。2008年金融危机的错不在于资产证券化,而在于过度资产证券化。因此,对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资产证券化风险应理性评价,对通过这种交易提高的银行资本充足率状态也应合理评判。在目前全球经济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如何在确保银行体系稳定运行的同时,也能做到金融为经济保驾护航,是亟需全盘考虑的问题。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