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谭浩俊:如何看待出口大省下调增速预期?

2012年01月16日 06: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从1月5日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江苏、浙江、广东这三大出口省份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显现出增速逐月下滑态势,国内外形势的持续严峻使得这些省份纷纷调低今年出口增速预期至10%以内。(1月10日《经济参考报》)

    笔者以为,调低外贸出口增速,对出口大省来说,既是理性的,也是无奈的。

    众所周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并不相同。1997年那次,受挫的只是部分亚洲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和影响,只要我们出台鼓励出口的政策和措施,便能够迅速释放出口活力,强力拉动经济发展。

    相反,此次危机的主要冲击对象是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经济普遍陷入严重低迷状态,债务危机不断发酵。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我们出台鼓励出口的政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对以发达经济体为主要出口对象的出口大省来说,下调出口增速预期是唯一的选择。

    但是,下调出口增速预期只是出口方式的一种转变,不是实质内容的转变。从出口大省乃至全国这些年来的出口情况看,虽然出口增速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进出口贸易也继续以高速度增长,但依靠劳动力红利和对资源、环境过度消耗的出口方式,已经严重不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不符合中国国情,不符合节能环保和资源有效利用的理念,出口的效益正在逐年下降。

    因此,如何在调低出口增速预期的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合理规划出口布局。东部和沿海地区要跳出目前的出口框架,从劳动力红利、资源环境红利模式转向技术红利、品牌红利、核心竞争力红利模式。中西部地区则可以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把东部和沿海地区的优势接纳过来,形成相互补充、接应、衔接的良好格局。

    第二,要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和品牌培育的步伐,构筑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技术和品牌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两大核心要素,没有核心技术和产品,形成不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不会产生良好的效益。同样,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也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更不可能真正走出去。在这方面,东部和沿海地区必须充当先锋,特别是江苏、浙江、广东等出口大省,必须从目前的加工制造基地转向创造创新基地。

    事实上,这项工作已经引起了相关地区的重视,但似乎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突破口。以新兴产业为例,很多地方还满足于名义上的新兴产业,如风电和太阳能,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项目并不多,更多的还是依靠政府的补贴维持生存。甚至有些企业,还出现了补一损一、对环境产生破坏的现象。如何真正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如果能够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时候,潜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品牌的培育与宣传,不失为一次良好的契机。

    第三,要从政策上引导和促进企业转变出口思路、调整出口目标、优化规划布局。总结我国出口工作的经验,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如果继续套用过去的做法,显然不合适,现在必须在政策上作出较大的调整和优化,即用差别化代替目前的“一刀切”。也就是说,对东部和沿海地区,要以鼓励企业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培育、资源集约利用为立足点,相关政策必须围绕这样的目标给予引导和扶持;对一般的出口产品,不再给予政策扶持。而对中西部地区,要以鼓励出口、鼓励加大与东部地区的合作、鼓励引进外资等为主要目标,使中西部地区能够尽快接纳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当然,对严重消耗资源、影响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产品,不仅不能鼓励,还要加以限制。

    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出口大省出现的下调出口增速预期之举,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下一步扩大出口、发挥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新平台、新起点。(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谭浩俊:对11月份进出口规模“创历史”不能盲目乐观

 

  充分认识保持出口平稳增长的重要性

 

  王振峰:贸易顺差三年连降 出口如何“稳中求进”?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农民工讨薪何必拿贪官“陪绑”    2012年01月15日
  • ·中国青年报:穿篮球鞋走足球路    2012年01月15日
  •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文物为代价    2012年01月15日
  • ·缺少制度依据就可以随意吗    2012年01月15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