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充分认识保持出口平稳增长的重要性

2012年01月04日 09: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商务部部长助理 李荣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既是对外贸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是“稳”的应有之义,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

  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是应对国内消费增长难度加大、缓解产能释放压力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较高。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8.6%,消费率则由61.4%下降到47.4%。产能过度扩张、居民消费水平偏低,造成了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经济难以走上自主增长轨道。2012年,各种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刺激和扩大居民消费仍面临不少困难。单纯依靠国内市场,难以完全消化长期积累形成的过量产能。高度重视和挖掘国际市场需求潜力,对于弥补国内新增需求与过剩供给能力之间的缺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看,拓展外需也有助于增加劳动者收入,有效地带动国内消费增加。因此,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既是短期内为弥补国内消费不足提供的有效补充,也是中长期实现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必然路径。

  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是缓解中小企业困境、维护就业稳定的需要。

  目前,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汇率升值、要素成本上涨、融资困难等内外因素叠加影响,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型企业经营十分困难。这些企业的经营主要分布于纺织服装、轻工、农产品、机械设备等行业,在经济下行时期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弱。但这些企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联系着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就业。由于经营难度加大,目前一些企业面临订单下降、开工不足等问题,持续下去将影响就业稳定。明年随着经济增速回落,国内就业压力会进一步显现。保持出口平稳增长,不仅是帮助中小企业缓解困难、渡过难关,更是保就业、惠民生、促和谐的实在之举。

  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是优化开放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指出,中国区域多样化和发展不平衡蕴含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会。这一重要判断正是对近年来中国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实践的精确阐释。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异军突起,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2010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出口占全国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0和1.2个百分点。2011年前11个月,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约4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当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方兴未艾,沿边地区开放步伐显著加快,沿海省市开放更加注重向更高层次迈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不仅有助于巩固这一良好发展态势、促进广大内陆地区深化开放,也有助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是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托劳动力等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抢得了来之不易的国际市场份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全球贸易急剧萎缩的严峻形势,各级政府和企业都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努力实现了“保市场、保份额”的目标。但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很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引发各国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发达国家更加重视传统制造业发展,试图实现“产业回归”,全球产能过剩矛盾将更加突出。美国出台“出口倍增计划”,欧盟提出“2020战略”,印度也制定了3年内出口翻番计划,围绕国际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新一轮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我国在人民币汇率、规则标准、环境气候等领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要素成本和出口竞争力方面也日益面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挑战。2012年形势将更加严峻,各种不确定性增多,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低迷状态。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将很容易侵蚀我们来之不易的国际市场份额,一旦失去想重新获得,将付出较大的代价。

  总之,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稳”字当头,充分体现了2012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主基调。当然,既应求“稳”,也要有“进”,“稳”是“进”的基础和前提,“进”则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稳”。因此,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要力争在调结构、转方式上有所作为,更加注重外贸的质量提高、效益增加和结构优化,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