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刘鹏:从6毛到12块 2000%的药品利润浸透着患者泪水

2011年11月15日 06: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日前,央视调查发现,一种药物从药厂出厂价到医院的终端价格,中间各环节中间利润高达2000%以上。以一种名为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药品为例,其出厂价仅0.6元,到了患者手里,却变成了12.65元。(11月14日《新京报》)
    
    人们为什么一直以来被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困扰?我们不妨跟着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产销、买卖链来分析这个问题。
    
    药厂核定成本及利润后,确定出厂价为0.6元。此价格低廉到足以让普通老百姓欢呼雀跃,根本犯不着为看病吃药发愁。然而,药品一出厂我们就开始纠结:到了医药公司手里,价格陡增至4元。也就是说,医药公司从中获利3.4元,利润率566.67%。除去中间的运输成本,医药公司至少从一支0.3克的药品中,获利3元多。
    
    药品已到医药公司,普通患者可以直接拿药了吧?当然不能。因为我们实行药品招投标政策,医院还得以招投标获取药品。一支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从4元又变成了11元,中间利益方拿走7元,利润率175%,相比出厂价0.6元,利润率已达1066.67%。医院也不可能以进价卖药,再加上15%的加价,药价随即涨到了12.65元。与出厂价对比,患者为一支0.3克的药品,支付了12.05元的中间成本,药品利润率高达2000.83%!
    
    很显然,药品从药厂出门,途经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医生之后,身价陡增20倍。专家分析认为,这一切都是因现行医疗体制中药品招投标制度存在漏洞所致。设立招投标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遏制药价虚高,结果却被利益团体钻了空子,成了虚高药价的最大推手。
    
    那么,药品产销链是否可以简化,流通路径是否可以进一步缩短呢?比如药品是否可以在药厂经检测等相关环节之后直接进入药房和医院?这应该不难。只要我们有这样一个基本认知:从6毛到12块,2000.83%的差价率,滴滴都浸透着患者的血汗与泪水;从6毛到12块,我们养了太多的、不必要的“药品耗子”。
    
    药品贵,看病难,根在医疗体制。而医疗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勇气去砸掉药品中间环节一些利益方的暴利饭碗,有没有决心去向医生回扣、医药代表回扣等灰色利益说“不”。(刘鹏)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疯狂药价”的命门在于“疯狂招投标”


“药价翻13倍”,民众很受伤

 

药价暴利:定价之殇背后的人祸 

 

(责任编辑:武晓娟)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