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汪志强:"约谈"能打破"两桶油""画地为牢"式的垄断吗?

2011年11月06日 06: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国家发改委约谈农业部、中石油、中石化等有关单位,紧急协调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农用柴油供应。自9月起,国内多地开始出现柴油供应紧张情况,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加油站无柴油可加的情况。为此,社会上要求发改委“约谈”两桶油,打破成品油垄断,保证市场供应的呼声一直不断。实际上,自柴油供应出现紧张以来,对于原因的分析各方就各执一词——中石化方面表示地炼减产是重要原因,而地炼方面则表示原因是两巨头“控制销售”。

    石油供应紧张责任归谁的“罗生门”事件以发改委约谈“两桶油”而暂告一段落。可以预见,“两桶油”在行政的直接干预下,可能会稍微收敛一下滥用的垄断权力,从而保证市场上成品油的供应。

    但是成品油供应紧张的真正源头并没有因为发改委的约谈而消失,约谈的时间效力不会持久。只要垄断格局没有松动,一旦过了风头,类似事件必然还会出现。

    虽然众多学者对“两桶油”垄断地位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是笔者受社科院冯兴元教授的启发,想从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补充一下对该事件的看法。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的观点,垄断可以区分为“画地为牢式的垄断”和“以高效率为基础的垄断”。哈耶克认为,前者的代价超过了必要,而后者并无坏处。对于前者,包括哈耶克在内的奥地利学派成员是一致反对的。在我国的例子就是石油巨头等垄断型央企。

    那么对于后者呢?奥地利学派认为,只要存在市场开放,就不会持久。比如这几天有消息称,监管机构正在调查淘宝商城是否涉嫌垄断。哈耶克讲的“以高效率为基础的垄断”并无坏处,是以存在开放的市场为预设前提的。这一点其实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已经涉及到:如果存在潜在市场进入者,垄断者的定价就会倾向于低于最高垄断定价,介于最高垄断定价和竞争性市场价格之间;而潜在进入的威胁越大,定价越是接近竞争性市场价格。

    政府为民谋福利,就应该首先调查和打破那些“画地为牢”式的垄断,因为它们的存在,损害了百姓的福利,降低了政府的公共形象,而换取来的只是个别利益集团的一己私利。损公肥私,于个人讲是不道德的,于国家讲是不经济的,因为这会产生更高的社会福利损耗。发改委除了对“两桶油”约谈,于公于私,是否还应该做点儿更为有效的改革呢?(汪志强)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约谈两油还是无法破除垄断

 

     不妨对柴油荒来次“三堂会审”

 

     改革成品油机制也难杜绝柴油荒

 

     从谁来对“柴油谎”说不?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