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蔡京玲:约谈两油还是无法破除垄断

2011年11月04日 06:3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为了避免国内柴油供应紧张问题危及农业用油,发改委于10月29日约谈了两大石油集团,并要求两大集团加大敏感及库存薄弱地区的资源投放,切实保障农业“三秋”生产等重点用油需求。近日两大石油集团均在官网首要位置披露已采取多项举措保供。(11月3日《新京报》)      

    自9月起,国内多地开始出现柴油供应紧张情况,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加油站无柴油可加的情况。舆论纷纷指责石化双雄,认为其在油价下调之后惜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改委才对两大石油集团进行了“约谈”。约谈的目的很简单,一是为了缓解国内柴油供求矛盾,二是监督敦促垄断企业履行承诺。    

    对于约谈,有不少人寄予厚望,认为就此可以解决“柴油荒”的问题。实际上仍然只是一个救火措施。类似的约谈,之前有过很多——每每国内市场出现一些不正常表现时,发改委便拿出来“约谈”的杀手锏。

    约谈听起来是有效的,但颇为搞笑。我们在极力要求国际社会承认中国是完全市场经济,同时,许多市场问题却无法通过市场规律解决,还要依靠政府部门的“约谈”解决问题。“约谈”变成了长效机制时,本身就证明我们的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缺陷。    

    发改委约谈两油,其目的只是在提醒企业要履行道德责任和维持正常经营,至于企业是不是讲道德,约谈本身并没有强制作用和束缚力。不仅如此,甚至有的约谈,给人一种和企业一道“演双簧”的感觉。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不会把约谈当做家常便饭的。    

    在国际柴油供应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中国却出现了油荒;国际油价降了,中国国内的油价不仅不降,反而上升。这是垄断带来的弊端。

    允许垄断企业存在既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让民营企业参与行业竞争成为一句空话。

    在垄断作用下,两油不仅无视国际市场变化,在国内我行我素,不时地人为制造出一些“油荒”之类的麻烦,坐享涨价暴利,与此同时还要向政府叫苦,谋求补贴。

    用损失消费者利益来保证两油的垄断地位显然是市场经济所不允许的,就算石油是国家发展战略物质,也完全可以实现战略储备和开放市场两不误,实现确保国家发展安全和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两不误。

    靠约谈,事实证明不行。 (蔡京玲)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能否“约谈”供电企业


对五粮液的约谈为何不一样

面对名酒打醉拳,别迷恋“约谈”  

(责任编辑:王国信)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