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弃甲骨文特长生恐将制造又一个“仲永”

2011年11月06日 07:16   来源:红网   郭鑫

  2009年,四川考生黄蛉因在高考作文中写甲骨文被称为“甲骨文达人”,黄蛉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就读两年后破格转入川大本部学习,由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崝专门负责培养。11月4日,何崝称其浮夸靠不住,不愿意再教,已向学校提交辞呈。目前,学校对此事未回应。(11月5日《成都晚报》)

  高校破格招收偏才、怪才,一直受到舆论的宽容和公众的支持,这是因为一方面偏才、怪才有着特殊的才能,如果硬把高招的模子扣在他们身上,有可能湮灭了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最终“泯然众人矣”。大学勇于破格录取这些人才,有利于他们的未来的成长。另一方面,现在的教育过于应试化,不利于发现和培养社会真正需要,而又适应社会的人才,高校招收偏才、怪才,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给僵化的教育体制带来一些变革。

  甲骨文是文字化石,能看懂者寥寥无几。一个高考生既然能用甲骨文写作文,实属不易,也是人才难得。四川大学破格录取他,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录取后,川大制定了严格的个性化培养计划,并返聘知名退休教授进行单独指导。但如今,学业未完,昔日的“甲骨文达人”却被老师判定为不合格。授业教授并提交辞呈,不愿意再教这个学生。原因是辅导老师认为黄蛉在甲骨文方面没有多大造诣,而且有些浮夸,靠不住。这样的结果让人遗憾,但同时也暴露了教育和教师的短板。

  出于尊重专业的考虑,暂且认可何崝教授关于黄蛉的甲骨文造诣不深的结论。但从小小年纪就能写出用甲骨文写作文的事实来看,黄蛉对甲骨文有着某种超乎一般人的才能,却是不容否认的。正因为有此才能,但造诣尚不深,所以才需要进行培养和辅导,这正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对学校培养计划,以及老师能力水平的检验。黄蛉学习两年,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水平不如人意,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教不严,师之惰”,指导老师难道就没有责任吗?况且,黄蛉离毕业还早,远未到出师的时间,现在授业老师就断言“孺子不可教也”,转身撂挑子,是不是有点心急,不负责任呢?

  还有,黄蛉虽然是大学生,但毕竟也就是个大孩子,思想、心智都还有待培养和提高。即便如老师所说有些浮夸,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样的结果,也与目前的教育重文化知识的教授,轻思想道德的培养不无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知识只是学校和老师工作的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的培养,品质的修正,人格的塑造,也是重要的职责所在。学生有些品质瑕疵,应该持宽容之心,给予指出和纠正,而不是视作不可救药的顽疾,一弃了之。

  特长生并非全能生,更非完人。对待他们,不仅要有破格录取的气魄,更要在培养上有耐心,多包容。在加强他们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加强对他们品质、人格的塑造。让他们通过学校的教育,成为思想品质和知识才能兼备的有用之才,而不是成为又一个半途而废的“仲永”。

 

 

相关评论:

 

拒教“甲骨文达人”里的多重浮躁

 

古文字奇才没有才,应为高考作文“祛魅”

 

“甲骨文作文”不像是恶搞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