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社会科教 > 正文
中经搜索

“甲骨文作文”不像是恶搞

2009年06月22日 10:19   来源:千龙网   陈凤庚
    今年四川省的语文高考题作文为《熟悉》,但有一名考生却用大多数人都极不熟悉的古汉字写了一篇作文。17日晚,某网站上出现“四川惊现甲骨文作文”一帖,令网友惊叹不已。(6月21日《新京报》)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胡光伟老师表示,如果此事真的存在,恰恰表现了“90后”的显著特点:喜欢展现自我,不会考虑太多;但如果真是表现得有些过头,则有恶搞的嫌疑。我认为,只要这“甲骨文”是“真货”,即使作文内容一般,也不能算“恶搞”。

    写作是需要灵感的。当考生看到作文题“熟悉”时,第一反应就是回忆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寻找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去写。而这位考生,也许爱好古文字。何不写写自己对古文字的热爱,写写古文字给自己带来的无穷乐趣。他(她)有可能想:我写得再生动,阅卷老师也未必信以为真。那么,就用古文字来写吧……

    现场阅卷老师是这样描述的,“这篇作文主要用了甲骨文、青铜铭文、大篆等古文字字体,书写十分工整,字体非常标准。”这正好可以解释两个质疑:一,古文字不如现代汉字多,很有限,古人用甲骨文写的文言文,最多400字。所以,这位考生还用了青铜铭文、大篆等古文字。二,该考生根本不懂古文字,是乱画的,但看起来很像是古文字。但如果“不懂”“乱画”,又何必书写认真、字体工整呢?

    当然,应试教育不需要考甲骨文,但该考生对古文字所表现的浓厚兴趣,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如今,弄虚作假的高考加分层出不穷,名目繁多,我国古文字方面的人才奇缺,自学成才的三轮车夫蔡伟被复旦大学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录取为博士生。如果专家鉴定甲骨文作文非“伪劣产品”,那么即便该考生其它功课稍差一点,也不妨对其敞开特招之门。

    其实,作为高考,能让考生如此“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不多。考生都是被作文题“牵着鼻子走”。某省一考生看到作文题《品味时尚》时,这样写到:我不知道“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能有多少时间去品味时尚。政治课上邓爷爷一直对我们说要“实事求是”。尊敬的出题老师,我实事求是的对你说:你的题目让我很纠结。也许,是“熟悉”这一作文题让考生放开思路,随心所欲的谈起自己熟悉的甲骨文。

    据说,四川大学的古文字专家将尽快将这篇作文的文字翻译成简体字,然后再评定作文的水平。这不厌其烦的精神,也体现了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应该说,“甲骨文作文”没有被武断的拒之门外,我们替这位考生感到欣慰。
(责任编辑:刘江)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