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吴秋风:卓越亚马逊是否在毁灭中国电子商务的信誉

2011年10月11日 06: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外企员工今年8月在卓越亚马逊购买了一款意大利著名品牌阿玛尼的石英男表,这款手表在卓越亚马逊上标出的原价为2650元,销售价仅为650元,这是低达4折的优惠。但当这位消费者拿到这款手表时发现“内包装密封袋已经被打开,表身有多处他人指纹,表盘内飞鹰标志右侧有明显的制作瑕疵”,一个月之后,表带就褪色了。他怀疑买的不是正牌货,于是向卓越亚马逊投诉,但亚马逊的客服却拒绝承认,反而要消费者出具产品是假货的证明。这位消费者带着这块手表到阿玛尼在新光天地的专卖店确认。工作人员瞄了一眼就确认说,这是网购的,光一天之内他们已经接待三个这样的消费者了。阿玛尼的工作人员表示,只能说这肯定不是阿玛尼的东西,但是不能帮消费者开假货证明。与这位消费者有相同经历的还有不少。大家不禁疑惑:“像卓越亚马逊这样的大网站还会卖假货吗?(10月9日中国广播网)

    中国电子商务的信誉很重要吗?看看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快递业的发展很容易得到答案。

    在中国,网络购物的环境尽管还无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但电子商务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现实生活中的假货串入电子商务中的时,消费者的愤怒却无从宣泄,维权之路竟然因为是电子商务变得异常艰难,不能不说是一个中国式的笑话。

    卓越亚马逊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国际电子商务企业的光环。亚马逊公司(Amazon.com,简称亚马逊),是美国最大的一家网络电子商务公司,位于华盛顿州的西雅图。“是网络上最早开始经营电子商务的公司之一,亚马逊成立于1995年,一开始只经营网络的书籍销售业务,现在则扩及了范围相当广的其他产品,包括了DVD、音乐光碟、电脑、软件、电视游戏、电子产品、衣服、家具等等”。2004年8月亚马逊全资收购卓越网,卓越亚马逊标榜自己是“中国网上零售的领先者”,却在销售假货和保障消费者权益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国际化电子商务企业的责任感,反倒是将中国电子商务的信誉带入到了更加令人担忧的信用低谷。

    事实上,中国电子商务目前的两大主流形态C2C和B2C都已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简单地说,所谓C2C即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淘宝、易趣属于此类形态;所谓B2C,就是商家对客户,即通常说的商业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卓越亚马逊、当当、京东等常见的电子商务网站属于此类形态。

    在C2C为代表的淘宝被中国社会舆论广为诟病是“网上假货的最大发源地”时,包括卓越亚马逊在内的B2C网站都标榜B2C模式是防止假货流出的可靠模式,声称“自营型电子商务企业可以牢牢把握进货、物流等上下游的所有环节”,卓越亚马逊总裁王汉华标榜说,在完成了卓越亚马逊物流体系之后,“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商家已经纷纷入驻卓越亚马逊,我们和商家以及消费者达成了一个三方共赢的约定,大体量的品类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让三方抱成团并快速受益。”实际上却是卓越亚马逊与贩假商家形成了利益同盟,一起欺骗消费者。原价为2650元的手表只卖600多元的价格,仅为正品的零头,并且卓越亚马逊和商家都要有利润收益,卓越亚马逊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性质,消费者看重的并非是商家的信誉,而是基于对卓越亚马逊网络平台的信任,最终的结果却是推诿和不负责任的应答,与其自我标榜的“可靠模式”南辕北辙。

    无论是实体销售模式还是电子商务模式,消费者看重的是无外是两个方面的服务,其一是产品质量,其二是服务质量。淘宝网站的C2C形态中,消费者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很多人寄希望于B2C形态的电子商务企业平台,才有了卓越亚马逊、当当、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生存的空间,消费者认为有足够的权益保障——个人面对企业时,有倾诉对象和维权实体,但卓越亚马逊等网站在售假之后的回应态度则是封堵了消费者维权的可能,无疑再一次打击了消费者对B2C电子商务形态的信任。

    据说,“卓越亚马逊客服对于消费者的建议和投诉会第一时间传递到王汉华,因为在卓越亚马逊,高层们每周都有一次特别的培训聆听消费者的声音,这是王汉华独具匠心的设想。”显然,当600元的假货手表事件发生后,王汉华等卓越亚马逊的高层们没有听到消费者的真实心声,“认同亚马逊客户体验至上的价值观”也不过是一句作秀的空话。

    卓越亚马逊销售假货阿玛尼手表也已不是什么首例,在此之前,就有媒体报道称,卓越亚马逊等中国电子商务网站非法出售卡西欧手表,遭遇卡西欧厂商指责。中国电子商务B2C企业实际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管理弊端存在,反应在销售和售后环节上较为突出的则集中在一两家企业中,恰恰是一两家企业的行为足以毁掉中国电子商务的最后的信誉。不远的未来,一旦中国开放电子商务企业的门槛,更多国外电子商务企业进入中国,现有的电子商务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吴秋风)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B2C网站卖"非正规名牌" 消费者维权遇阻

 

 

相关评论:

 

为重罚沃尔玛叫好

 

谁在纵容古驰公司的刻薄与傲慢?

 

沃尔玛被处罚GUCCI也不能开溜

(责任编辑:胡可璐)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