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虹: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起诉银行带来的启示

2011年09月06日 06: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对华尔街17家金融机构提起诉讼,称这些大银行通过提供不实房贷信息,在过去几年里向政府支持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出售了价值近2000亿美元的高危房贷及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导致“两房”巨额投资损失,要求银行赔偿“两房”损失的本金、利息并支付罚金等。(9月4日《人民日报》)

    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提起的这个诉讼对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有很多启示意义。此事件意味着,银行在经营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客户的利益、公众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银行应以诚实守信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每一笔交易。那种为了利润用不实信息误导客户的行为,不仅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还可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想当初,就是因为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家由美国政府赞助的企业濒临倒闭,才引发了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导致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其恶果至今还在延续。房利美和房地美最后也是由美国政府接管才免于关门的厄运。房利美和房地美濒临倒闭当然与其决策失误、经营不善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大银行提供不实房贷信息,诱使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了高危房贷及抵押贷款担保证券,使得房利美和房地美雪上加霜,加剧了巨额亏损。

    现在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对华尔街17家金融机构提起诉讼,也印证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不是你的,用欺骗的手段到手了也留不住,用忽悠的办法吃进去的最后也要吐出来!这些银行面临的不仅是赔偿“两房”损失本息的局面,有可能还要支付罚金等款项,真是得不偿失!

    但是,像美国银行这样提供不实信息导致客户损失的事例,在中国一些银行中也并不鲜见。笔者不是金融业内之人,对中国一些银行如何用不实信息骗取政府支持、套取国家资金的情况只有耳闻,不知详情,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对一些银行用虚假信息欺骗普通个人客户的事例却了解不少,并有亲身感受。

    近些年,随着金融理财热的兴起,银行用假信息、假事例、假收益忽悠客户、误导客户、欺骗客户导致纠纷、扯皮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事件中,有的是银行一手制造,有的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合谋所为。2007年,笔者的一位亲属到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时,在工作人员热情洋溢的鼓噪和编织的海市蜃楼美景的诱惑下,头脑一热就把存款单变成了基金购买单。后来又经不住银行工作人员三番五次的虚幻描绘,到银行开办了股票账户,并从亲戚、朋友处借来大笔资金购买了中石油的股票。结果,从购买之日起,中石油就一路狂泄,不仅把家庭所有的积蓄都化作了云烟,还欠下了亲戚、朋友一屁股债,弄得连正常过日子都难以为继。

    2008年,笔者年过七旬的母亲到一家银行取工资,结果工资条变成了保险单,而且是30年期限的保险。原来,在她取工资时,几个银行工作人员和疑似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围着她反复宣传,说是推荐一种新型的存款业务,收益大、前景好、保障性强,一般人办不到,只有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和老客户才能够办理,并且还非常热心地帮她代填单据。老母不明究竟,便稀里糊涂地在单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其实,这又是银行工作人员和保险推销员忽悠客户,特别是老年客户而合演的双簧。笔者当即找到银行要求退保,可那些人你推我挡,根本不认账。当我们找到银行负责人投诉时,那位负责人还振振有词地说:“字是你母亲签的,业务是她办的,与我们银行不相干,你要找就去找保险公司。”当时那个情景真是让人气往上撞,却没有办法。

    还有的银行,用免费的名义诱使客户多开户头、多办信用卡,然后在不经公示、也不告知的情况产生各种收费,让你应接不暇。而公示少收取多、以此名义告知以彼名义收取的情况则更是多如牛毛,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越发达,金融服务业越繁荣,国家机关、普通百姓与银行等金融企业打交道的机会也就越多;相应的,银行业对国家发展、公众生活的影响也就越深,其赢利的机会也越多,赢利的空间也越大。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这应该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但是,为什么在业务越来越繁荣,利润越来越丰厚的时候,人们对银行的不满也越来越多呢?原因无外乎,有些银行心中只有利,眼中只有钱,是在不择手段地谋利,不讲诚信地赚钱!

    西谚有云:信用是经商的第一生命。中国古人也说: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银行、特别是那些国有大型银行,不仅应该是创造利润的机器,还应该是诚实经营的榜样、重信守法的典范。因为这些银行不仅承担着创造利润的重任,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所以,银行的每一次交易都应该是诚信的,每一种行为都应该是清白的,每一笔利润都应该是道德的。

    面对当前国内一些金融企业经营特别是营销过程中的种种乱象,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不妨学一学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拿起法律的武器,积极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让不诚信、不清白、不道德的银行承担应负的法律责任!(张剑虹)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起诉银行

相关评论:

美国式注资遭遇“前有狼后有虎”

(责任编辑:王国信)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