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邱林:“人民币10年内取代美元地位”的说法可信么?

2011年09月03日 06: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有人大胆预言:中国的人民币最快可能会在今后10年取代美元而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自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在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香港随之剧增的存款已经滋生出一个欣欣向荣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对于人民币是否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能够取代美元的地位,世界著名经济历史学家巴里·艾肯格林认为:“美元是在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强国后的大约10年内取代了英镑的地位而成为全球主要货币的”。如果以这一结论为依据,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全球主要货币的时间完全有可能会是在10年的区间内。至关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取消“对外国人出于纯金融目的获得人民币”的限制;也需要通过深化国内金融市场并使其变得更加透明,以赢得国际投资者的信任。

    上述“人民币在10年内取代美元地位”的观点是经济学家的一家之言,还是大势所趋,现在还很难下结论。二战后,也曾存在过在全球或区域,以“煮夹生饭”的方法强夺美元地位的先例。例如冷战时期,以前苏联主导的经互会内部曾以卢布结算,试图压倒美元体系;近年来,欧元在欧洲范围内的迅速崛起,一度曾被认为将撼动美元的强势地位。可惜,苏联在1990年代解体,欧元在2010年以来,欧元区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希腊和爱尔兰先后成为导火索,葡萄牙、西班牙也岌岌可危,甚至因货币债务引发存亡之忧。

    为什么国外机构或经济学家总喜欢将“人民币会取代美元”当成一个话题来反复讨论?答案也许有以下几点:一是没话找话,跟中国“套近乎”;二是希望以此话题达到某些战略目的,如逼迫人民币升值、加速中国垄断市场的开放速度等等;三是众多预言中的一个。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西方经济学家曾无数次预言欧元、日元将取代美元,如今,他们又提出人民币将取代美元。

    实际上,一些经济学家关于“人民币将取代美元地位”的观点与所谓“中国GDP在10年内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预测如出一辙。虽然听起来令人欢欣鼓舞,但是,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却是另一回事。以当下的视角来展望,2020年人民币将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预测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美国经济持续深陷衰退的境地,这也完全不靠谱。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许多经济体的快速发展,美国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占比相对下降。1960年美国的GDP占世界的40%,到2008年约占23%。1960年美国商品出口约占全球的l6%,而到2010年已降至8%。但美国的经济总量仍是世界第一。

    即使到了2020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3700美元,而美国的人均GDP为57300美元。2000年,美国的GDP为10万亿美元,虽然此后历经“9·11”事件、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大事,GDP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到2010年,美国GDP升至14.6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日本、德国三国的总和。

    美国自二战以来,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赤字经济国,这不仅保证了美元在全球市场足够的流通量,也使得各国经济和美国市场的关联度牢固不破。而中国近年来购买力虽上升迅猛,但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等狭窄的范围,不仅如此,中国还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贸出口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外汇储备数额,这种模式不但无法确保人民币大量投入全球性流通,恰相反,会令现有国际货币更多渗入中国经济,现实中的中国金融“被美元绑架”现象正是缘于此。

    从英国和英镑的兴盛到衰退,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国的衰亡往往是过度扩张和过分消耗本国资源的结果,但衰亡也会是个长期过程。同样的道理,即使美国和美元衰退,就长期而言,美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可能减弱。但人们可以很有把握地预言,美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世界最重要的货币。

    人民币要取代美元,是建立在寄希望于“美国经济持续深陷衰退”的基础虚幻想像上,然而,只要美国市场仍然是全球最举足轻重的进口市场,只要美国仍然享有金融证券交易的支配权,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难以撼动。必须承认,短期内,美元不会有替代者。人民币暂时还没有挑战美元的实力。前面提到的“美国持续深陷衰退境地”的要素并不存在,因此,至少在近几十年,人民币仍不具备取代美元的条件。(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专家预言:人民币十年后或将取代美元

 

    相关评论:美元贬值难缓美债困局

 

               人民币阶段性升值即将到位

 

               人民币跨境结算“两覆盖”指向鲜明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