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元贬值难缓美债困局

2011年09月02日 07:56   来源:人民日报   魏亮
    美债危局波澜迭起,市场一直揣测美国将继续通过美元贬值来化解债务困局。美国是否会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此悬念留到了9月晚些时候。如果美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美元将随之贬值。然而,如此这般,美债问题就能够缓解吗?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面临贸易和财政双赤字困扰。1984年,美国贸易逆差达1090亿美元,其中约一半来自日本。1985年9月,为振兴外贸,美国与日、德、英、法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一揽子协议,促美元兑主要货币有秩序贬值。随后3个月内,美元兑日元贬值达20%,推动了美国外贸复苏,经济转暖,并使日本持有美国国债的实际价值持续缩水,美国实现了对日本这一最大债权国变相赖账的目的。

    由此可见,美元贬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有成效,并损人利己。然而,今非昔比,此前美国的减债“良药”已经变成副作用极大的“猛药”,若故伎重演恐怕难以达到其目的。

    首先,美元贬值对提振美国出口和经济效果有限。上世纪中后期,美国拥有以工业资本为支撑的经济霸权,依靠美元贬值促进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然而自上世纪末以来,美国逐步从工业立国转向金融立国,金融服务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体,传统制造业已不是美国经济最重要增长点。近两年美元指数虽然一路走低,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出口倍增却仍无明显效果。美元贬值非但不能提振美国经济、改善债务质量,反而加重民众负担。

    其次,美元发行机制已经发生转变。美元发行机制已由传统的“对外投资渠道投放,国际贸易渠道回收”,转为美国进口商品和服务投放美元,发行债务、提供信用保证等渠道回收。这意味着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创汇”后,将多数美元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及其他美元标价金融产品。因此,美元愈贬值,美国总债务规模反而愈大,美国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水涨船高。

    其三,美元贬值只会引发国际货币贬值竞赛。欧元之父蒙代尔曾指出,只要人类经济体系在运行,各国就不可能不寻求汇率相对稳定。在浮动汇率制下,每当美元出现大幅波动,其他货币必然“随波逐流”,政府通过干预汇率,保护本国经济。“广场协议”重创日本经济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干预汇市列为重要的政策选项。一旦政府干预充斥市场,各国货币竞相贬值,无疑将使国际经济金融活动扭曲。国际货币体系将陷入美元贬值—其他货币贬值—美元规模膨胀的恶性循环。届时,各国将更急于将手中美元转换为美元标价的债权、股权等各种资产,最终将使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私人、国家债台双高困局难以缓解。

    最后,美元贬值将造成美国信用的实际贬值。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兑主要货币汇率成为美国主权信用的间接标示。因此,美国安排美元有序贬值犹如在标普调降美国主权债务评级后,自己又在为其信用降级作“背书”。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虽仍难寻得美元的替代品,但在信用经济时代,一旦美国信用因美元持续贬值而难以为继时,很可能会有新型国际储备货币取而代之。到那时,美国的债务沉疴必将不可持续。

    在全球化时代,美国欲化解债务风险还应首先从扎实做好实体经济入手,任何依靠贬值减轻债务负担的企图不但不利于己,更将给世界经济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责任编辑:胡可璐)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