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颜语:农村生源减少 只因挣脱不了阶层固化藩篱

2011年08月24日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关于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农村生源减少的争论持续升温。最新消息是,今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大一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此前9年,这一比例一直稳定在30%以上,而今年只有28.26%。(8月22日《新京报》)。

    农大的农村生源减少可以看做是中国名校生源变迁的缩影。2010年清华新生中农村学生仅占17%,而北大学者的研究结果也反映了类似趋势。对这一变化,有人将此归结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不可否认,农村生源减少,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拉大、教育资源倾斜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师资、环境、设备设施等方面,农村孩子都无法与城市孩子相提并论,城市孩子可以上各种辅导班、特长班,还有各项加分政策,而这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遥不可及。南方周末曾评论“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反映出的正是教育不公平的现实。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当然毋庸置疑,但这只是城镇化进程、社会贫富差距的一个侧面。如今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城镇化进程也日益加快。高校农村生源下降,一个关键因素是中国城市化率的持续上升。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17.92%,2010年为49.68%,意味着更多的农村人口已转为城市人口。清华当年高考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因为当年农村人口是绝大多数,想不录取农村生源也难。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农村生源自然也会随着城市化提高而下降。

    此外,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也发生了变化。“知识改变命运”已不再是人们信奉的唯一标准,上大学也不是个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高考作为社会上升的独木桥地位更是大大地下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子弟有了比以前广阔得多的改变命运的机会。更何况,在大学生薪资待遇与农民工看齐的语境下,在大学毕业生无奈面对“萝卜招聘”、“世袭招聘”的现实中,更突显“干吗上大学”的质疑很有道理。

    大学生毕业还不起高额助学贷款,成本收益权衡之下,回避代价和风险高昂的名校独木桥争夺战,是穷人的理性选择,二三线高校的学费虽也不低,但挤进重点中学的代价则要高得多。白岩松曾说,“没高考拼不过富二代”,可是,在贫富差距日渐拉大、而上升空间日渐狭小的今天,富者恒富,穷者恒穷的规律仍无法打破,有了高考,“农二代”也不见得能拼得过富二代。

    所以问题的实质远不止教育公平那么简单。即使农村与城市的教育资源平等,阶层固化的现象短期内仍无法改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正值社会结构松动的时期,社会阶层流动活跃,底层成为这一阶段社会变革中的受益者。寒门英杰辈出,是那个时代最温暖人心的变迁。而如今,财力和权力则成为人们最看重的竞争优势。一个农村学生通过公平的高考竞争机制上了大学,可毕业之后仍然摆脱不掉身份歧视、就业歧视、户籍歧视、高房价等等阻碍阶层自由流动的种种门槛。

    对“农二代”来说,上升的路越走越窄,因为阶层早已固化,而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有权有势者,又往往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去攫取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甚至还要把这些资源留给自己的下一代。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弥合阶层鸿沟正变得越来越紧迫。在农村生源减少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关注人们发展和上升机会为何流失。代际之间的不平等已让人们担心封闭化的社会结构,如果仅因为“起点不公”造成社会阶层隔阂加剧,如果“X二代”不断被贴上世袭标签,那么仅靠教育又能改变多少人的“生而不平等”?而我们的农民工子弟连小学的义务教育都无法完成,还能奢谈上名校、上清华吗?(栾颜语)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重点大学农村生源减少引发关注

 

     相关评论:农村学生的出路何在?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