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唯GDP”精细“算质量”

2010年01月25日 10:31   来源:解放日报   屠海鸣
    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GDP增长率是最常用的,也是有效的。从1985年建立相应的核算制度以来,GDP核算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了解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亦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宏观经济政策和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不过,近年来,GDP也显示出了不足之处。它代表的是数量,无法体现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无法剔除重复性甚至是破坏性的增长,更无法完全体现经济发展对人民福利和社会保障的促进。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建一座桥,是GDP;把这座桥拆了又是GDP;重新再建桥还是GDP。就这样,在一座桥上计算3次GDP,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最终真正形成的财富却就那么一笔。

    GDP核算本身有一定缺陷,过度依赖GDP就更有弊端。近期,从中央到上海都一再强调,要改变过度强调GDP的考核评价机制,把对政绩的考核由过去对GDP“经济数量”的考核,转变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考核,完善政绩考核机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也提出,我们要切实淡化“唯GDP”的目标导向,建立新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确定一些可以衡量发展方式转变深度和广度的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它不仅指社会财富量的增多,还包括社会财富质的提升,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等。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以及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的过程。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也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要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实现这一理念,需要进一步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尽快建立起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匹配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其中,特别要处理好干部定量考核与发展导向之间的关系。

    要淡化“唯GDP”的目标导向,建立新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至少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一是从侧重于考核物质指标,转向注重以人为本的指标;二是从侧重于考核经济数量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指标;三是从侧重于考核经济发展速度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指标;四是从侧重于考核近期利益指标,转向注重考核可持续发展指标。

    需要提醒的是,不能矫枉过正,彻底不要GDP考核的做法同样不可取。当前,还是要有GDP考核,但不是粗犷式地“算数量”,而要精细化地“算质量”。

    首先要有目标转型,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要坚持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布局和结构的统一,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到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来,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为此,可以指定一些考核指标,如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应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工业利税的增长要高于增加值的增长。

    其次要有动力转型,从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中心转向以消费为重点。在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的同时,更加关注内需市场,研究采取积极的消费政策,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为此,从考核体系上来看,GDP的增长应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消费增长则要高于GDP增长。

    再次要有路径转型,从依靠投入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特别要尽快摆脱依靠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实现高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更多依靠智力资源、科技进步、集约发展和节能减排。为此,考核体系需明确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土地产出等相关的约束目标。

    最后要有结构转型,依托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发展。要充分挖掘上海科教人才和对外开放的优势,集成整合资源,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潜在的科技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此,在考核体系上,服务业的增长应高于工业的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要高于工业的增长。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