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报告称,家庭和个人住房、收入以及金融资产等情况基础信息不足,核定有一定难度,有的家庭收入增加了,但仍然不退出保障性住房,群众意见很大,今后将进一步研究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10月26日《京华时报》)
中国经济网:只见数字不见房子?保障房建设决不能搞“大跃进”
想当年“大跃进”的时代,各地都在放卫星,似乎粮食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是领导一口说出来的。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上,各地都在比看谁报得高,看谁报得多。结果呢,中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字很高,可国人仍然饿着肚子。
扬子晚报:保障房质量不能只是“总体可控”
保障房最大的问题就是质量。保障房是让符合标准的中低收入百姓居住的,政府下这么大力气建设保障房是为了圆买不起房的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梦想的。试想,高高兴兴住进有质量问题甚至危楼的房子里,整天提心吊胆、整天维修整修,何谈安居乐业?住房安全无保障,住房需求得到保障就是一句空话,不仅损害百姓利益,而且大大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西安晚报:保障房“部分质量不过关”不容含糊
质量安全无小事,有的虽然只是质量隐患,但我们不能轻视,只有在开始的时候加大监督,并对有问题的保障房进行严厉的责任追究,才会让有关人员重视质量。可是我们的有关部门发现了有质量不过关,就是不提对责任人处罚,如此能杜绝类似问题不会出现吗?
燕赵晚报:保障房如何破解“只进不出”的尴尬
一方面,要实行动态化管理。不妨建立按受助对象的人均收入、家庭收入、已有住房面积分类管理的档案与信息系统,对受助家庭领取的房租补贴和购买的住房进行跟踪监督,从而实现动态化管理。
红网: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跃进”源于政绩病
高速增长的开工率之下,必然会催生诸如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也势必给保障房建设埋下风险的种子。然而,这一切的诱因皆是政绩病所致,为了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解决高房价和买房难问题,住建部一再要求各地必须在11月底前全部开工,确保年内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却忽视了地方政府建设的热情,也没有从制度上落实各项保障机制,这显然是一种政绩的盲目。
京华时报:保障房建设不能摸石头过河
保障房项目意味着土地和资金分配向民生领域硬性倾斜,对于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来说,这意味着财政收入来源的部分让出。此前,曾有地方政府态度不积极,尽管在问责制约束下开工兴建,但若没有制度规范,就不能排除个别地方单纯追求开工率以满足政绩考核要求,而忽略了工程质量和配套建设。此外,前期部分保障房项目所暴露的问题也在提醒,如果分配上的制度篱笆不扎牢,保障房异化的可能性就会变为事实。被媒体曝光的保障房项目转租事件,只是其中一例。
CE编后语:
近来,中央为了治理保障房乱象想出不少办法。其实,与其花大力气治理其乱象,还不如从根本入手,通过改革土地财政及交易等办法来遏制高房价,使国民能够买得起房,真正居有其所,而不是让大家眼巴巴瞅着只起辅助作用的保障房。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