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他表示,中国今年计划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预计将在11月底前全部开工。报告指出,目前保障房建设存在选址离城区较远、部分质量不过关、退出机制不完善三大问题。(10月26日《京华时报》)
报告指出的三大问题,应该说是对当前全国保障房建设的清醒认知。在保障房建设硬性指标任务的压力面前,各省区为了将“完不成”的悬念消除,不得不权衡商业开发和各方面的政绩需求,做出适度的让步。但是,在利益的考量下,保障房建设势必会存在选址离城区远、质量不过关、退出机制不完善等弊端,若无刚性制度予以约束,保障房恐将沦为“闹心房”或“特权房”。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前,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开工建设340万套,完成全年计划的34%。时隔五个月,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一路飙升,各地开工套数逐渐达到全年目标任务数,甚至还有省区市超过了目标任务数。保障房开工率以“大跃进”的速度呈现在我们面前,不禁让人瞠目结舌。
高速增长的开工率之下,必然会催生诸如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也势必给保障房建设埋下风险的种子。然而,这一切的诱因皆是政绩病所致,为了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解决高房价和买房难问题,住建部一再要求各地必须在11月底前全部开工,确保年内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却忽视了地方政府建设的热情,也没有从制度上落实各项保障机制,这显然是一种政绩的盲目。
面对压力,要想确保年终政绩大考,地方政府不得不虚与委蛇,将单位集资建房、员工宿舍等纳入保障房开工量便成了一种选择,或为了增加开工量在城郊选址建设,为了实现竣工数量在质量上马虎处理也是“顺理成章”的结果。这种“大跃进”和由之产生的系列问题,显然完全背离了我们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初衷,相反还会加剧地方矛盾,伤害底层民众的利益。
问题已经摆在面前,住建部也有了清醒认知,当下,我们期望一方面能够加快建立和完善法规,规范投入、建设、分配、监管、退出等制度,既要保障开工量,也要保证住房质量,另一方面也要治疗地方政府的“政绩病”,让建设保障性住房真正成为过得硬的民生工程。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