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 “十二五”经济转型过程中,创新已成为其关键的核心,只有努力创新,才能使上海的经济真正转型,只有努力创新,才能使上海真正延续与放大世博会的效应。上海发展的优势在于创新,动力在于创新,希望还在于创新。 2009年6月,出台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在进一步创新管理的基础上,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根据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试点方案》,到2012年将培育500家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完善15个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融合。在国家创新工程的影响下,上海应该借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东风,促进上海真正形成竞争和谐的创新氛围。
上海的创新首先应该是增强创新意识,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经济创新,也应该体现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教育创新等多方面。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新会展的影响下,促进上海的创新意识的增强,加快上海竞争和谐的创新氛围的形成。这大概需要注重如下几方面: 1、建构上海的创新体制。 2、建设多样化的创新基地。 3、引进培养创新人才。 4、投资重大创新项目。 5、奖励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应在充分总结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强化上海的创新意识,发展上海的创新技术,充分延续与放大上海世博会的效应。
其三,建构高新技术人才引进机制,以世博会促进上海人才集聚。目前,上海的高新技术人才储备远远落后于上海的发展进度,在后世博时代,应该将引进上海的高新技术人才问题放到重要地位。
最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强调在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聚焦优势,重点突破;形成合力,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下,提出了以下六项主要任务:一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二是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建设和完善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四是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五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融合;六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必须尽快建构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机制。应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新技术智库的契机,分析上海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与趋势,注重领军人才与稀有技术人才的引进,努力使上海形成高新人才资源高地,构成上海人才国际化的目标,逐渐形成全国乃至国际高新人才集散中心。
其四,借世博会东风,改善上海人文环境。世博会提供了促进上海文化环境改善的契机,未来上海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民文化素质:增加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城市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切实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强化外来人口的文化教育;拓展夜大学、业余大学、老年大学的工作;将教育问题列入各单位有关人员的考核指标内;加大引进海外留学人员的工作。只有提高城市市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在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真正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最后,明确上海文化发展的定位,促进上海文化转型。上海的文化定位应该与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与城市的特性吻合。作为港埠城市,上海具有开放的特性;作为移民城市,具有多元的特色;作为商业城市,具有商业化的特点,形成了上海都市文化的海纳百川多元并存经济发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中西合璧、追求创新,兼容并包、多元交融,商业气息、追求实利,在良莠并存中逐渐形成了上海文化的传统。开放性、多元性、商业性,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基色。从文化发展角度,应该在这些基础之上,进一步将上海定位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多元创新中心、商业文化发展中心,这种定位是由上海城市的特点与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开放性的港埠都市使其具有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必然;多元性的移民都市决定其成为文化多元创新中心的必然;商业化的消费都市决定了其成为商业文化发展之都的必然。
2010年上海世博会突出与强化上海城市文化的个性,今天我们更应该强调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多元创新中心、商业文化发展中心的定位,在上海世博会突出上海城市形象的同时,加大上海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强上海在长三角文化中心的地位。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