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对舆论的冷漠是网络时代高校的阵痛

2009年11月20日 08:04   来源:红网   吴双建
    武汉大学虽然是教育部直属学校,但一直以来,武汉乃至湖北,都在分享它的荣光。武大的良好声誉,不是一天建造起来的,而是经历了百年的积累和沉淀,这里面既来自于学术精英们的贡献,以及人们对校园的风景的推崇,更来自于学校良好的人文素养。

    然而,近年来武汉大学各类事件不断。“二环线高架桥停工事件”、“学校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受贿门事件”、“樱花门事件”,再加上新近的“辞退重病教授事件”,可以说,武汉大学的声誉,已降至冰点。

    抛开谁对谁错的说法,我发现,武汉大学发生的事件,件件击中民众的情绪命门。比方说樱花门事件,里面带着国民对日本警惕以及对历史暧昧的情绪;比方说二环线高架停工,里面带着武汉市民在拥堵之下的愤怒情绪;比方说受贿门事件,腐败也正是人们深恶痛绝之所在;而在张在元教授被辞的事件中,武汉大学的领导,在病床前宣读解聘通知,以占据法规的高地优势,即使是花费了数十万元,但冰冷地让对方通过法律来解决纠纷的态度,还是惹了众怒,给人留下冷漠的印象。

    武汉大学的确有它的优势:985高校之一,和武汉市一样高的级别,百年积累的良好声誉。但在我看来,这些让武汉大学已经无所适从,膨胀到无法消化这种优越感的地步,因而在国民的心中,留下了仗势欺人、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印象,与新疆某团长的“有身份的人”异曲同工。以学校的人文素养来说,确实是匪夷所思。

    引以为傲的资源,一方面是财富,另一方面更是负担。越是强势的部门,越应该谨为慎行,如同鸟儿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声誉是一所大学的信用根本,根本经不起透支。而武汉大学在这些事件的处理上,丝毫没有占在公众舆论的角度,来缓和公众情绪,而是和舆论搞硬碰硬的对抗。

    网络已经颠覆了信息传播的格局,武汉大学看来还没有从传统的宣传思路缓过神来。我乐观地认为,这只是武汉大学,还没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阵痛,还没有意识到一所大学的尊严,不仅仅是体制内认可的硬实力,还应该包含与公共关系方面打交道的软实力。

    对舆论的冷漠,就会表达出对员工的冷漠,对员工的冷漠,就会表现出对学生的冷漠。正如一位网民所质疑的:如此冷漠的学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让我想起了,武汉大学在让武昌二环线高架停工之后,武大学子发出的胜利的欢呼;在受贿门事件之后,拿出全国高校都有贪污的行为自己辩解;在辞退门事件中,武汉大学学生高喊“依法办事”的冷静理性呼喊……这些让人看出,武大学子表现出对母校到了“溺爱”的层面。

    在湖北的一些论坛,现在都发出了让武汉大学滚出湖北的呼声,与原来分享武汉大学带来的荣光相比,落差颇大。

    古文《大学》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席话,几乎是为武汉大学量身定制。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