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问题折射畸形体制

2009年11月13日 09:52   来源:荆楚网   孙显炬
    据媒体调查显示,63.6%的人认为择校问题致使“教育公平被架空”。71.5%的人认为出现普遍择校现象首先应归咎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68.5%的人认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对此负责。(中国青年报11月12日报道)

    择校费自诞生以来,舆论对其讨伐之声不绝于耳。虽然从2008年秋季开始,国务院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将不再收取任何费用,但择校费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合理性,尽管屡遭诟病仍然“生命旺盛”。其实,择校问题折射出来的是教育资源畸形分配的体制择校,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必然结果。择校也是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渴望和需求。应该说先有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才有层出不穷的择校问题。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几天之前,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在做客人民网时宣布了“教育‘乱收费’现象已经得到解决”的“喜讯”。然而,环顾现状教育乱收费无处不在,择校费更是明目张胆的大肆风行,给很多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有些地方政府更是将其合法化。

    而应该指出的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被分配到城市中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中。而且城市与农村,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即使是同在一座城市,各学校间的教育资源也是有着明显差距。在这样的分配格局之下,虽然“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的原则早已确立,但公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朴素渴望和需求还是催生了畸形的择校现象。

    事实上,公众对择校费的反对还源于对择校费收支分配和收费标准的焦虑。有业内人士指出,择校费的背后已形成一条利益链条。不仅收费标准随意性大,而且学校、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都是链条上的既得利益者。一些学校把“择校费”直接用于发放教师福利、改善教学条件。教育主管部门也能从“择校费“中获利。由于择校费在财政体制外循环,缺乏监督。既没有收支详情的公开,也没有被纳入到公共财政预算和审计中。择校费最终变成了一本没有监管的糊涂账。

    解决择校问题关键是要实现教育资源的供给充足和分配的公平。择校问题不仅使得“教育公平被架空”,择校同样也是对贫困家庭学生的“二次伤害”。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公共财政的投入必不可少。只有充裕的财政投入,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利用,才不会出现“削尖脑袋挤名校”的现象。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解决好择校费问题。尤其要对择校费的收支严格监管。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