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昨天发布《产业竞争力蓝皮书》,称按照2011年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12月13日《北京晨报》)
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GDP人均4277美元。在肯定国家统计局数据真实性的前提下,中国确实已经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人们该为我们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自豪,但奇怪的是,面对这一成绩,更多的却是质疑。
从数据上看,中国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论断是可信的,但关键是人均中等偏上收入后,有多少人因不均而被人均了呢?“基尼系数”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程度,按国际惯例,这一数字在0.3至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社会动乱随时会发生的危险状态。目前我国达到了0.530,收入不均可想而知。一些学者建议将基尼系数超过0.5的国家踢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今年年初人民网的一则消息就显示,中国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至15倍,跃居世界首位,且仍在纵深发展。
在我国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的今天,我们尤其不该忽视,中国仍然有1.5亿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3亿人无法喝到干净的饮用水,2.3亿农民工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这些证据都提醒我们,综合财富并不一定代表一般家庭财富。虽然我国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但人均可支配收入至今离2000美元仍有相当距离,也就是人均创造的一半以上的GDP,并没有掌握在公民手中,分配机制的问题不言而喻。
忽视贫富差距而重人均的推断没什么意义。九个农民有一百元,一个富翁有一千万,平均起来人人都是百万富翁,这种人均计算有何意思呢?日本旅华作家加藤嘉一在《国家实力看底层》中有一段话: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和本来面貌取决于生活在最底层的群体在什么样的环境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北京CBD或上海陆家嘴的环球金融中心绝不象征着国家崛起,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百姓的生活状态才是衡量我国崛起的核心标准。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