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说,地沟油流向餐桌传闻被证实。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在8月曾否认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地沟油传闻。孙院士认为如果地沟油要处理到没有异味,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所以“回到餐桌是不可能的”,孙宝国还认为“一些引起热议的食品安全话题都有杜撰成分”。(9月21日《北京晨报》)
统计局官员近日说,超过80%的居民已居住在自有住房中。统计局发言人又说了,改革开放30年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恩格尔系数都是往下走的。统计局还说,CPI涨幅没猪肉价格那么高,不同消费能力对物价感受是不一样的。最后一句算是真理,富人和穷人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当然不一样。前者脂肪多,后者皮薄,针扎上去当然痛感不一。(9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这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大部分舆论批判中国税负过高,而官方专家与媒体则不断辩解不高。难道感受也可以被代表吗?在国外,如果纳税人感到痛苦政府也会痛苦。而在中国,纳税人痛苦,有人会告诉你,你的痛苦是假的,这是因为政府和纳税人没有血缘关系。”(9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在很多问题上,诸如食品安全、住房多少、物价高低、税负轻重……无论是官方统计,还是专家解释,甚至是媒体报道,都会遭到某种程度的质疑。《人民日报》不久前谈到,现在的老百姓成为“老不信”。
正在进行的“走转改”活动,有望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老不信”的尴尬局面。新闻记者走基层,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看一看百姓的餐桌,去一去车间、地头,听一听群众的声音,帮助官员、专家多了解全面的情况,大有好处。现在,一些媒体“官报”色彩太浓,整天围着官员报道,半个小时的电视新闻,恨不得一半以上全是官员的活动日记,报纸头版几乎书记、市长平分秋色,二版也仍然是官样文章、部门活动。“官报”要“报官”,但更要报道基层,报道百姓。记者不走基层,不了解社情民意,不仅仅是官员脱离群众,“官报”也同样脱离群众。现在的电视、广播和报刊,不像过去可以组织群众收看收听,强制“学习”。媒体不走基层,脱离群众,群众不喜闻乐见,生命力也就停止了。连生命力都没有了,又怎么能够像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有一条宝贵的经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过:“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当年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之后,创造了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至今仍然在现代中国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的历史经验没有过时。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把人民群众当亲人,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思想感情不再与群众“顶牛”,我们笔下那些“老不信”的东西就会大大减少,写出老百姓相信的报道。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