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记者培训”:一枚公章可以摇出多少钱财

2011年09月03日 08:51   来源:红网   朱永杰

    中雏奋飞(北京)教育咨询中心在缴纳了20万元入会费后,以理事成员单位的名义挂靠在“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旗下,摇身一变,就是官方的机构了。“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就是其杰作。该培训中心在广州、北京、上海等近百个城市,建立分站。每个分站都是其加盟商。该培训中心还利用颁发小记者证、举办各类小记者评选活动,进行商业牟利。(据9月2日《新京报》)

    不要小瞧这个“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它竟然是“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简称中爱联)”的直属单位,是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的权威性管理机构。目前在全国有300多个培训基地。这些地方小记者站的承办费用标准为:一类城市3万元;二类城市2万元;三类城市1万元。交了钱,就要“招生”。记者手里的《小记者招生工作基本方法》对招生成败做了细致说明,比如“办法”强调,决定小记者招生工作成败的几个关键人物,一为校长,二是主管教务的副校长,三是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四是班主任。这些人都要给好处才能解决掉。当然,地方站必须从每个学员处,要收取几百至上千的培训费;培训中心从每个小记者处,要收取100元左右注册费。

    大概就是这么个利益链条。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小记者就是虾米。不但拿到小记者证需要一笔钱,年审也要花钱,平常参加外出活动,更需要一笔钱。“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的创意很多。比如,每年要评选出10名十佳记者,100名优秀小记者,入选者将到北京,参加全国小记者代表大会。参会者每人收费1600元;每个站每达到20人,便人均返还400元组织费。比如,主办的“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和某国交流采访,前者,有数百名学生参加,收费约2000元/人;后者,有400名学生参加。每个创意都是一棵摇钱树,每年一摇,钱跟树叶一样就来了。

    不难看出,小记者所在学校是让学生成为虾米的关键所在。校长啊、副校长啊、大队辅导员啊、班主任啊,看到红头文件,再有利益相得,就会乖乖就范。反正学生多的是,愿意出血者多的是,操作好了,学生家长还得请客才会拿到“小记者证”呢!有的会弄事者,还会让这项工作进入教育局的考核,那就让学校更有积极性了。既然是摇钱树,就会“创意”无限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要不是前段“共和国脊梁奖”弄得沸沸扬扬,这个“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还会浮在水下出不来,明年会有“第五届小记者代表大会”盛装登场。“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主任丁廷臣并不避讳其培训是商业行为,至于挂靠中爱联,就为了生意好做。他信心十足,正组织材料,试图向民政部申请注册。目前的遭遇,只不过是被挂靠单位的风波,“刮蹭到了”。风波过后,会风平浪静的。
    
    还别不信,丁主任没准真是“爱拼才会赢”的好手。因为“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存在这么多年,有其生存的肥沃土壤。和这种“中心”类似,“国字牌”的各种中心都以善玩空手道著称,造个大公章,就会翻云弄雨,注册地在北京,在接连不断的“创意”中,各省都是摇钱树。只不过,从学校的孩子身上“摇钱”更容易更密集些罢了。
    
    “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也玩了个《中国小记者》报(专刊),是《包钢日报·校园周刊》改头换面而来。其实,这种改头换面的把戏,谁不知道?有的干脆到香港登记注册一个,又怎么样?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这个中心极具模仿能力,她知道挂靠的魅力,知道官方的威力,知道“记者”的引力——她的表演太具“中国特色”了!

    因此,包括“共和国脊梁奖”在内,和“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一样都是一丘之貉,打着官办旗号,不择手段赚钱圈钱。它们仿佛是我们似曾相见的大巫的影子,一枚公章可以通吃许多资源,摇出吃不完用不尽钱财。模仿是它们的本能。否则,任何创意都是扯淡。由此,不能不深思和反思,造出一枚公章,怎么就会跟造出一棵摇钱树一样呢?

 

 

相关评论:“官方”外衣敛财的小记者培训贻害无穷

 

            借“小记者培训”骗财良心何在

 

            还有多少组织挂官方之名敛财

 

(责任编辑:胡可璐)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国更像上世纪70年代的日美    2011年09月03日
  • ·基金会变地下钱庄的拷问    2011年09月03日
  • ·QE3似有若无 三零困局待解    2011年09月03日
  • ·银行股抄底时机究竟到没到    2011年09月03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