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雪,杭州堵了,临近年末,外来车流增多,杭州又堵了。堵在路上,让人血压升高,让人心烦意躁,据中科院《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杭州市民上班路上平均耗时34分钟,列全国第8。
当然“行路难”并不是杭州独有现象,“首堵”北京尤为严重。2010年北京首出“汽车限购令”以缓解日趋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国内很多城市也传出欲开征拥堵费的传闻,再加之各地已逐步开始实施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一时之间私家车主们压力倍增。
一方面,政府大力鼓励发展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另一方面,各地汽车保有量节节攀升。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杭州市区汽车保有量已达69.15万辆。“堵城”现象还会出现,而且会越来越堵。怎么办?
交通拥堵是城市病,但绝不是不治之症,根治之法在于合理调整城市交通规划。纵览各国经验,城市交通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为三方面:一是要根据城市在规模、性质、功能定位方面的特点确定交通模式的选择,以此确定城市交通的主导模式,如东京、纽约、香港等世界性大都市的公共轨道交通主导模式,洛杉矶的私家车快速道路网络模式等。二是要对城市交通流量进行预测,并分析其流动规律和对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量,如高峰流量分布、私家车出行比重等,以此确定不同空间地域和节点的路网建设等级和密度,以及运力的配给和交通管理的具体要求。三是要与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合理有效分配交通用地指标。
但是光有一个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是不够的。此时看上去合理,再过几年一看,明显跟不上形势了。北京市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一环一环地往外摊大饼,规划时都认为10年内车流没问题,没想到私家车的增速远远超过预计,结果不到半年就堵上了。政府在鼓励汽车消费的同时,应当预见到可能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及早规划,及早行动,而不是等问题出现以后,临时抱佛脚。这样对改善交通拥堵毫无帮助,还容易造成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鼓励汽车消费的政令尚未废止,而强制限制汽车消费的政令却已上路。
王崟屾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