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不给力,装GPS防腐只具观赏价值

2011年01月23日 07:27   来源:红网   高福生
    目前公务车多,公车私用越来越严重。广东省政协委员林秋城20日递交提案建议,给公务车装上GPS,实现24小时全方位的监控,防止公车私用。(1月22日《广州日报》)

    事实上,安装GPS专盯公车滥用并非林秋城委员“首创”。早在2009年,广州市政协委员黄慧敏就曾建议,在所有公车上装GPS防治腐败。有意思的是,这一议案被评为当年最“雷人”的议案之一。而在美国、瑞典等国家,公务车装GPS却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反腐方式。

    同样是装GPS盯公车,国内少有人叫好,国外却如获至宝,原因究竟在哪?稍加比对就不难发现,国外不只是简单地一装了之,而是敢于较真,一经发现公车腐败,当事者要么被立即解雇,要么被列入犯罪受到刑事制裁。

    而我们呢,即便不安装GPS,也能发现大批闯红灯者。可在“后处理”上,却常常是板子抡得高、落得轻,如果不是因公车私用闯死了人,触犯了众怒,鲜见有人因此而掉官帽、蹲大牢。也正因为如此,公车腐败禁而不绝、愈演愈烈。

    窃以为,在当前国情下,科技反腐无可厚非。不论是贴铭牌,还是装GPS,在技术上应该不是什么难题。但如果安装GPS后,对违规者的问责依然不给力,“XX防腐”只会浪得虚名,落下浪费纳税人血汗钱的骂名。

    常识告诉我们,再多的制度规定,再多的技术手段,都不如一个“杀一儆百”、“现不为例”有效,在治理公车腐败这一疑难杂症上尤其如此。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