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不公开,采购才疯狂

2010年12月30日 11:07   来源:法制日报   胡子敬

  近日,部分地方政府奢侈性采购事件在网络上被连续爆料,春晚的戏谑之语“不差钱”用在他们身上恐怕一点也不过分。辽宁省抚顺市财政局公布的招标公告指定了7台苹果iTouch4当U盘,被网友称为“史上最贵U盘”。更夸张的是苏州市交巡警支队采购的警务通,竟然是最新潮的苹果iphone4手机。

  频发的奢侈性采购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最终加大社会运行的成本,甚至激化社会矛盾。

  如何保证政府不乱花钱,使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呢?有的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及时完善政府采购法。笔者认为,加强政府采购方面的监管固然是有效措施,但加强对预算的监督更加重要。因为地方政府奢侈性采购的根子就出在预算上。

  从预算的编制来看,突出的问题是预算编制完全由政府主导,决策过程过于封闭,缺乏公众参与。如果预算编制本身就不科学、不民主、不透明,那么很难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现在有的地方以预算编制为起点,试水公共预算改革。比如浙江温岭的“参与式预算”,让群众参与政府预算编制、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与修改预算草案,使预算资金的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上海闵行区的“预算项目听证”,人大代表陈述人和社会公众陈述人与政府负责人针锋相对的辩论一直都是听证会的焦点和看点,最终的结果是,从2008年开始,每个区人大代表都收到一本绿皮的、由再生纸印刷的、358页的财政预算详表。

  从预算的通过来看,突出的问题是预算内容过于专业,代表看不懂,审议不深入,监督不“给力”。其实,要求不脱离各自的生产和工作岗位的人大代表都能读懂预算,并不实际。更何况,在短短的几天会期里,就想把预算完全弄明白,恐怕对专家来说都是一件难事。因此,要更加重视人大的专门委员会——财经委员会与常委会的工作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发挥具有财经背景的人大代表与有关专业人士的长项,在预算编制环节就提前介入,获取第一手信息,为人大审查预算报告提供专业意见。近期,北京市和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就专门成立了预算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预算审查的专业力量。

  从预算的执行来看,突出的问题是预算是一年一次批准生效的,但一些官员却随意调整预算结果。光靠预算执行者的良心,挡不住乱花钱的手,因此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十分重要。近年来,不少地方人大通过绩效审计,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促使预算编制和资金的使用更为科学合理。从今年起,为加强对预算的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打破惯例,特地将听取上年决算报告与当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分开,并安排在8月专门听取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但事后监督毕竟有局限性,为了提高监督的时效性,人大还有必要实时监督预算执行,一旦发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违纪违规花钱迹象的,就及时亮起“红灯”,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比如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预工委还与财政厅国库集中支付计算机系统实现联网,每个部门的支出都会在计算机联网系统的账户上显示出来,人大对各部门的集中支付情况基本上都能实时掌握。

  这些年,中央部门和不少地方都在推行预算公开,社会公众申请政府公开预算信息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这给公众参与预算编制和监督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对公众而言,参与预算编制和监督是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民主培训的重要课堂。对政府部门而言,预算既是限制自己花钱的“笼头”,也是实现与公众理性沟通、重塑政府形象的有效渠道。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不仅要认识到“权为民所赋”,更要做到“钱为民所用”。这才是预算的真谛所在吧。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