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央部门拟晒预算释放积极信号

2009年12月27日 06:55   来源:西安晚报   王石川
    国务院首次为公开部门预算列出时间表,争取3年内实现向社会公开全部部门预算。(12月26日《新京报》)

    多年以来,坊间一直吁求政府部门晒预算,应该说这种吁求合理合法。近两年来,也间或有地方部门顺应民意诉求,积极晒预算,但这毕竟是星星点点,既没有形成制度常态化,也没有完全晒得彻底。

    晒预算为何未能全面铺开?原因林林总总,但探究一些地方之所以趑趄不前,与中央部门尚未预算全公开有关。如今,中央部门预算拟全公开,释放积极信号,必将带动地方政府部门勇敢地迈出晒预算的坚实步伐。

    晒预算不止是一个取信于民的姿态,更是便于公众监督的制度设计,这就要求晒预算时要力求最透明、最详细、最通俗易懂,诚如报道所称,在今年3月的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高强面对预算公开问题曾表示:“既然公开,就应该让大家能够听懂,能够看懂,能够反映出意见来。如果把预算每一个项目都公开的话,恐怕是一个洋洋几十万字的大文章。这方面既要符合人民的意愿,也要做到可能和可行,使预算公开真正能够发挥人民代表和人民监督预算的作用。”

    因此,尽管“如果把预算每一个项目都公开的话,恐怕是一个洋洋几十万字的大文章”,但为了让公众便于监督、监督到位,即便洋洋几十万字又何妨?众所周知,香港特区的财政预算总让内地人津津乐道,钦羡不已,原因正在于其预算透明、详细,便于公众监督。据报道,其预算案七本大册子全文一字不落地在财政预算案网页可以查到,预算案言辞、预算案重点、预算案账本、历年财政预算案、甚至预算案漫画版都一应俱全,点击鼠标,新一年的预算案就历历在目。有个细节是,香港特区有些部门的开支细化到添置座椅,某部门连更换灯泡的支出都被列出来。预算如此晒法,委实值得礼赞。

    事实上,在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预算编制,因术语过多等等原因让人不明就里,正如有市民感叹:“(预算)列了好多数字,又有很多专业术语,都看不懂。”有时连“内部人”也看不懂,有人大代表就坦言看不明白预算报告——“以我的知识水平,达不到监督政府用钱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财政预算报告“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很难实现监督的目标。

    有专业人士指出:“公共预算改革是政府跟公民共同参与的进程,而一个社会公共预算的水准,不仅可以衡量它的进步程度,也可以衡量它的人文觉醒程度。”随着中央部门全面实现晒预算,不仅可以带动各地群起晒预算,还能更好地涵养公民参与和监督意识,并能落实公民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等等权利,最终使得纳税人的钱得到科学使用、有效发挥,实现多赢,这是一个值得公众乐见的愿景。(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