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三公”费用躲猫猫,预算公开难副实

2009年10月25日 08:39   来源:红网   张良图
    广州市114个政府部门的2009年部门预算近日开始均上网公开,可免费下载,这是广州首次网上公开年度“账本”。但公众比较关心的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三公”消费此次并未公开。(10月24日人民网)

    “三公”费用难道不应该公开吗?“三公”费用,“公”字当头,这说明“三公”费用原本就是公家的钱,是政府财政的钱,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因此,“三公”费用的盘子到底有多大?有没有纳入政府预算?最终执行情况是怎样?每一笔钱都花在什么地方?花得是否合理,是否有意义?等等。这些问题,作为纳税人的公众当然有权利知道,作为公权民赋的政府更有义务公开。

    有义务公开而不偏偏不公开,难道是因为“三公”费用无足轻重,不值得公开吗?事实上,“三公”费用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我国“三公”费用近9000亿人民币:公款招待2000多亿,公车费用近4000多亿,出国考察旅游3000多亿。去年如此,今年想必也不会少;全国如此,广州市想必也少不到哪儿。既然“三公”费用如此惊人,那么还有理由让它“躲猫猫”吗?

    没有理由“躲猫猫”而偏偏又要“躲猫猫”,难道是因为公众对“三公”费用不关心吗?记者给出的回答是“比较关心”,而笔者甚至可以这么说,公众对“三公”费用那是“相当的”关心,以至于不惜通过官员手中的“天价香烟”,网友偶然间捡到的“消费清单”,来猜测,来反证,来求解,来管窥“三公”费用之“一斑”。“三公”费用,何时才能掀起你的盖头来呢?

    虽不能说公开的项目都没有意义,但政府敏感的,公众关心的却讳莫如深,这就难免会留下避重就轻,名不副实之讥。阉割了“三公”费用的预算公开,怎能不沦为一笔“糊涂账”呢?预算公开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畴,我们知道,政府信息公开贵在彻底,贵在阳光。而有选择地公开,政府的“面子”倒是保全了,官员的“顾虑”倒是打消了,但公众应有的知情权,监督权同时也被无情地剥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政策本义也被大大地消解了。

    试问,把“三公”费用拿出来大大方方地晒一晒,难道“天会塌下来”吗?信息公开政策的严肃性,以及公众基本的知情权,监督权,与政府的“面子”,官员的“顾虑”相比,到底孰重孰轻呢?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