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在“参与式预算”的几点思考

2010年11月11日 14:42   来源:光明网   

  “参与式预算”作为一种崭新的预算监督新模式,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公众能够决定部分或是全部公共资源最终用途,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可以直接参与决策,讨论和决定公共预算政策,确定资源分配、政府支出。从而改变了地方政府的预算决策过程,在公共预算中突出了公众的参与、人大的作用,实现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改革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意义。但正如专家所说:“参与式预算并非完美无缺,在推广中仍有完善的必要”。笔者在此就如何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和群众在“参与式预算”中的作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进一步拓宽代表和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参与式预算”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增强预算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而参与的人大代表和群众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具有广泛性,是预算资金的使用是否公平、合理的关键所在。而在温岭的模式中还存在着村干部和企业领导偏多、群众的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因而如何公开透明遴选参与的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吸纳更多社会群众的参与,是“参与式预算”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二、要注重加强对参与的人大代表和群众的培训,提高参与质量。要让群众参与政府预算编制,并充分发挥作用,就应注重加强对参与的人大代表,特别是参与群众代表的培训,使他们熟悉政府预算编制的相关内容及其流程,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群众能够合理参与,并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增强预算编制的通俗易懂性。作为预算编制部门来说,要力争把预算编制编得详尽、通俗易懂,对于公众不了解的学术术语要做好注解,使参与的人大代表和群众能够看得懂、吃得透,为公众和代表更好地参与预算编制及监督预算的执行打下基础。

  四、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一个依法、规范、全面的信息披露机制,政府预算要全面细致、公开、透明。要想让“参与式预算”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信息披露制度。因为百姓对财政预算毕竟很陌生,只有财政部门提供完整的预算信息,披露资金的总体安排,才能让百姓了解政府的钱究竟要花在哪里,怎么花才更合理,从而提出自己的参与意见。

  五、延长群众、代表参与辩论的时间。理越辩越明,辩论的过程,同时也是预算从编制到预算资金的使用日臻完善的过程,而只有经过各利益方的充分博弈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六、建立预算执行的后续监督机制,强化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的监督。在代表和群众的参与之下完成的预算编制,不应是一改了事,而是要建立后续监督机制加强监督,使预算的刚性得到很好的维护,确保“参与式预算”的成果不会流于形式。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看懂预算无须人人是专家    2010年03月27日
  • ·推进预算公开就是推进公民社会    2010年03月13日
  • ·中央部门拟晒预算释放积极信号    2009年12月27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